本报记者 高静 帅莹
近年来,“双十一”已经成为消费者公认的大促活动,不少商品的折扣可能会达到一年里的最低价,所以很多消费者早早就“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但是,一些平台商家“明降暗升”,打得消费者猝不及防。而消费者自以为有价保“护体”,结果却发现商家完美避开了所有退差价的规则。
在“双十一”大促活动前一个星期,市民方女士便开始浏览各大线上购物平台,“我加购了七八样商品,基本都是日用品,差不多囤半年使用的量。”一直等到10月31日晚上8点,“双十一”第一波大促活动开启,方女士计算完各种满减优惠后满意地下单了。然而,第二天当她查看商品发货情况时,发现其中的两笔订单里竟多出了快递费。
“当时下单时只关注商品价格,没有细看是否有快递费。”方女士告诉记者,这件商品她以前也购买过,并没有收取额外的快递费,“现在商品的价格和之前并没有差别,只是因为参与了平台满减活动,合计后才稍微优惠了一些。”对于商家在大促活动期间增加快递费的行为,方女士有些不满,觉得这是“明降暗升”。考虑到此商品参与了价保服务,方女士联系了店铺客服,可得到的回复却是商品价格并未变动,所以无法退差价。客服的说辞让方女士觉得所谓的价保形同虚设,“如果仅是对商品的标价进行价保,那么商家完全可以避开,改为在一些快递费、优惠券上‘做文章’。”
目前,因为“加价”的商品已经被签收,如果要退货退款,还得承担寄回的快递费,所以方女士无奈只能作罢,“我就当花钱买一次教训,下次下单前一定要看清费用明细,更要了解价保之类的相关规则。”
就方女士反映的这一问题,记者打开了某购物平台,看到不少商品都打出了“价保”标识,比如15天价保、全程价保、30天价保等。但“价保”保的究竟是商品标价还是券后优惠价格,让人无法理解。记者随机打开了一款带有“全程价保”标识的商品,店铺客服表示,“双十一”活动期间,消费者如发现商品页面标注的价格比其购买时候的低,可向客服申请退还差价,但消费者若使用平台满减券以及其他一些优惠券后产生了价格差,这就不在价保的范围内了。
随后,记者在购物平台上查看了相应的价保服务规则,显示在价保期内,若同一商家的同一商品出现降价,消费者可申请价保补差(特殊情形除外),但申请价保时未满足导致降价的特定优惠条件、使用了部分限时限量超低价优惠,以及聚划算订单,同一商品参与天猫双11、618活动期间导致的降价等情况,是无法申请价保补差的。
采访时,多位网购达人表示,价保其实并不保险,因为现在很多促销折扣都是通过发放各类优惠券、限时降价等形式实现的,而商家所标注的产品价格并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如果将这些活动都排除在保价范围之外,那么“价保”的意义也不太大。
有专业人士表示,其实价保服务的出现是为了让消费者可以安心购物,提升消费体验的,但商家以此为噱头鼓励消费者提前消费,很多店铺也未在购物页面标注出价保的适用规则,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因此,广大消费者要理性消费,遇到价保商品不要冲动,注意与商家确认好价保规则以及理赔流程,购买商品后密切关注产品价格波动,一旦发现商家降价,及时与客服沟通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