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弹匠,50余载“弹”出温暖人生

核心提示: 在我市阜阳路上,今年69岁的老弹匠曹金胜经营着一家棉花店,他从17岁开始学徒手工弹棉花,一晃已经50多年光景。

图为曹金胜在店里弹棉花。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这是人们对于“弹棉花”这门手艺的形象比喻,是对弹匠们手艺的精妙诠释。弹棉花不仅是一项行当,也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承。在我市阜阳路上,今年69岁的老弹匠曹金胜经营着一家棉花店,他从17岁开始学徒手工弹棉花,一晃已经50多年光景。

弹棉花是一门老手艺,如今已不多见,而曹金胜依然坚持手工弹制棉花被。曹金胜的棉花店位于阜阳路上一处不起眼的院子里,没有招牌,没有店名。几经搬迁,前来光顾的只剩下一些上了岁数的老顾客。

在很多人眼里,弹棉花是很有趣的事情,而弹棉花所需的工具也很有特色。“一张弓,一块磨盘,一把檀木榔头,这些就是弹棉花最主要的三样工具。”将棉花在木板上铺展开,曹金胜左手握弓背,右手拿木锤,有节奏地敲打起弓弦来,“嘭嘭嘭、嘭嘭嘭……”的韵律合着空荡房屋里的回响,此起彼伏。和声里,无数洁白的棉花絮欢腾跳跃着,随着弓弦飘舞、翻飞……

曹金胜先用大弓将一团团板结的棉花弹得蓬松,再用磨盘不停碾压,将暄软的棉胎挤压得平平展展,这才拿出线拐子,抽出一根根棉线,密密麻麻地网进棉绒里,使之坚实、牢固。逢上结婚嫁娶的,曹金胜还会在棉胎上用大红棉线网出一个大大的“喜”字。曹金胜觉得,手工弹出来的棉被,包裹着一份情、一份爱,再怎样寒冷的夜晚,这样的棉被盖在身上,暖身更暖心。

用传统手工方式弹棉花,是既费时间又费体力的活计。每条棉被从原材料到成品,要经过弹松棉花、拉线、嵌纱、磨盘定纱等环节,一整套工序下来,需要耗费几个小时才能完成。“弹棉花时,棉花不能飞高,以弓弦的振动拉动棉花,一点点拉平,当弓弦在棉花中上下浮动时,用弹槌一遍遍敲,这样上上下下不停地在棉花里敲击弓弦,使棉花充分蓬松柔软。棉花弹完,需要手工套上网状纱套,最后用磨盘压磨,横过来,直过去,左右来回转动,使弹好的棉花和纱线充分黏合在一起,这样弹好的棉被才不会走形。”曹金胜说,“我做的棉被,用十几年、二十几年都没问题,有的顾客甚至已经用了三十多年。”

过去,每年临近冬季,家家户户就会张罗起来,把家里的旧棉絮拿出来,交给弹匠。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一堆棉花便压成了一条整整齐齐的棉被。新棉絮加工好后,放在太阳底下一晒,变得又蓬松又暖和。“过去,家中有女儿要出嫁的,父母得早早准备新棉花弹新棉絮,起码得备上七八床被子。家里有孩子去外地上学的,父母更是要准备棉花弹棉絮,好让孩子在外面不受冻。”曹金胜回忆道,“棉被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那时候,每年从8月上旬开始,一忙就忙到春节,一个冬天起码要做一千条被子。”

然而,当现代机械渐渐压缩了传统手艺的空间,曾经飘荡在大街小巷的弹棉花的曼妙旋律再难寻觅,手工弹棉花这门老手艺也随着时光流转离人们越来越远。“我在1982年左右开了这家棉花店,应该是丹阳最早的私营棉花店了。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可能也将成为这座城市最后的弹匠了。”面对弹匠行当的没落,曹金胜有些坦然,“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计划经济时代,很多人会把旧棉袄里的棉花拆出来做被子,现在不会再有了。至于我,应该还会继续做下去,直到做不动的那天为止。”

或许,手工弹棉花注定会成为一门消失的技艺,但弹匠们编织的温暖陪伴着一代人走进过无数个甜蜜的梦乡。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