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丁春根向记者展示收藏的糖票。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糖作为居民生活和食品加工中不可或缺的原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在计划经济时期,老百姓买糖需要凭借糖票,糖等副食品全都是计划供给。在那个年代,由于供应有限,老百姓需要通过粮票、肉票等购买食品。主粮有限,副食品更是缺乏,逢年过节才能买一些糕点糖果。
“在我的孩提时代,一提起糖,口水就止不住地流。一年里,吃糖的机会屈指可数。”丹北镇后水晶山村的村民丁春根今年已经69岁了,但说起糖,老人却记忆犹新,“五六岁的时候,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去生产队的食堂里偷吃糖,吃的是红糖,那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吃糖。”在那之后很久,丁春根都对糖的那份甜味魂牵梦萦,“那时候,我觉得糖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做梦都想吃上一回。”
“小时候,家里穷,父母养家糊口,温饱尚且勉强,哪有闲钱给小孩买糖呢!”在丁春根的记忆中,一年里,只有端午节和春节才能吃到糖。“端午节的时候,母亲会买一点糖回来,让我们蘸着糖吃粽子。我不敢多蘸,因为舍不得。”丁春根说,“春节,是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那时候,孩子们可以多吃一点糖。那个年代,每个孩子都盼着过年,有新衣穿,有糖吃。”
在那个年代,凭糖票才能买糖。和其他票证一样,糖票也是限量供应的。在丁春根所在的村里,每人每年起初可以领二两(100克)糖票,供村民买糖,糖的种类只有白糖和红糖两种。白糖价格更高,丁春根只能吃到红糖。糖票由当时村里的生产队发到每一户人家。后来,随着国家制糖能力的提高,糖票供应越来越多。可是,买糖不仅得有票,还得有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丁春根还是很难吃到糖。
参加工作后,丁春根在当地的一个采石场工作,干的是最累的活,一个月的工资不过24元,而1斤糖的价格在1元左右,丁春根舍不得多买,即便买了一些,也是难得取一点冲糖水喝。领到的糖票一张又一张,大多都过期作废了。
“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丁春根说,“现在的孩子可以吃到各种糖果,不管是小便利店还是大型超市,都有糖果售卖,有国产品牌,还有进口品牌。家长们担心的再也不是买不起糖,而是孩子糖吃得太多把牙齿给吃坏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吃不到糖的失落早已成为历史的回忆。据中国糖业协会官网统计,我国成品糖中,工业消费占比约为58%,主要是作为食品、饮料、医药等厂商的生产原料使用,民用消费占比约为42%。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健康观念的逐步重视,不少人开始在食谱中注意少糖。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也指出,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导,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
如今,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种糖果,以及以食糖为原料和辅料的食品,人们只剩下了“不知该买哪种好”的“甜蜜烦恼”。当年的糖票在经济的发展中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品。但老百姓嘴里的甜味,在数十年的沧桑巨变中,越来越浓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