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张模进的种粮心得

核心提示: 17日上午,在吕城镇运河中心村成方连片的稻田边,新型职业农民张模进正规划着水稻收割事宜。

图为张模进正在检修烘干设备。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10月的秋阳不骄不躁,城乡大地金色稻浪翻滚,俨然一幅丰收在望的景象。17日上午,在吕城镇运河中心村成方连片的稻田边,新型职业农民张模进正规划着水稻收割事宜。见到记者,他高兴地说道:“我种的水稻这两天就要开镰收割了,预计产量不比往年差。就在不久前,我的家庭农场还被评为了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呢!”

今年39岁的张模进开展粮食规模化种植已有近10年,这些年来,他兢兢业业种粮,和父亲经营着400多亩土地,其间不仅成立了丰收家庭农场,还不断添置各种现代化农业机械,投资200余万元,建立了拥有12台烘干机这一“豪华”配置的烘干库房,积极开展农机服务,为当地及周边农户带去了诸多便利。

说到种粮心得,张模进表示,种粮人在思想理念方面得跟得上。多年前他从厨师转行农民,就是看中了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时至今日,他依然坚信只要政策落实到位,自己思想“赶趟”,就能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我一直把农民当成自己的职业。”说到自己目前的定位,他自豪地表示,随着时代变化,种田的人少了,会种田的年轻人更少了,这样看来,农业反而是一个充满朝气的、需要新鲜血液的行业,“而在越来越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帮助下,种好上百亩田远不如几十年前那么辛苦了,这更坚定了我种下去的信念。”

在丰收家庭农场的机库,一台台拖拉机、收割机、植保机赫然在列,而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还得数那12台烘干机。高大的烘干机鳞次栉比地排列着,展示着农场雄厚的机械服务能力。张模进感叹,以前没有烘干房,粮食要等到很晚才收割,容易造成“双晚”问题,而烘干房的建立,不仅有效解决了“双晚”问题,还真正实现了农场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有了这12台烘干机,我还能帮助周边农户解决烘干难题,从中获取服务费用。”

“不过,随着近年来种粮成本的上升,我在种植面积和机械投入上已有所缩减。例如,前些年我的家庭农场种植面积最大时有1000多亩,烘干机有20多台。”张模进说,成本的上涨来源于多个方面,比如田亩租金、肥料、药品、人工等,这些都能影响到农户的最终收益,而他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善于经营的家庭农场主,就需要有审时度势的能力。

过去,他曾做过粮作物秸秆加工服务,还投资建立了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可没几年就因为成本的大幅上涨不了了之了。“但实际上,我并没有放弃秸秆综合利用这一产业,因为它是符合当下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规律的。我在等一个比较好的时机重启这一工作,可能是某个政策的实施,也可能是某一环境的改善。”张模进说道。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