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骏
近来,一款名为“羊了个羊”的闯关游戏在网上走红,受到不少人的追捧。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各种各样手机小游戏越发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其中,一些号称能赚钱的小游戏更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下载。那么,只是在手机上玩玩游戏,真的就能赚到钱吗?
“说是能赚钱,结果每天最多能赚几角钱。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真是太离谱了。”近日,市民丁女士在手机上浏览短视频时,无意间看到了一款号称能赚钱的小游戏,好奇的丁女士便将这款游戏下载了下来。很快,丁女士便通过玩游戏“赚”到了千余元。但丁女士发现,想要把这笔钱提现,太不容易了。
“提现是有要求的。”丁女士说,“一开始的要求是登录游戏的天数,接着是要求合成某种游戏道具,之后又对游戏等级有要求……”在玩这款游戏之初,丁女士为了能提现那1000多元,投入了大量时间,吃饭时在玩,睡觉前也在玩,但这样的付出并没有相应的回报。丁女士发现,就算她每天花再多时间,一天最多只能提现五六角,有时候忙活一天,也提现不了一分钱。
丁女士说,这种游戏其实并不难,但是很花时间,因为在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广告视频,一段广告视频最少有30秒的时间,而且不能跳过,只能等它播放结束。丁女士觉得,现在这些手机小游戏的套路都比较相似,“不管是我现在玩的这款游戏,还是现在很火的‘羊了个羊’,都是为了过关或者为了继续玩下去,不得不去一遍又一遍看那些广告视频。”丁女士认为,让用户一个劲地看广告、刷流量,由此从广告商那里获得收益,这便是这些手机小游戏的目的所在。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号称“看视频”或是“玩游戏”便能赚钱的App平台,其套路往往大同小异——先大张旗鼓地宣传“轻松赚钱,提现秒到账”,把用户赚钱的欲望调动起来,等到用户上了“钩”,再一步一步地亮出提现需要用户“达到一定等级”“积累一定数额”等繁杂的条件,有些App甚至还要求用户“拉人头”……用户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为App奉献不少关注和流量,有的用户还要付出会员费、充值费,最终也提不了几块钱,甚至根本就提不到钱。令人担心的是,在“玩游戏赚钱”“刷视频赚钱”的背后,很可能暗藏着侵犯个人隐私、诈骗等风险。
法律人士表示,一些App平台的“玩游戏赚钱”“刷视频赚钱”套路构成虚假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App平台在初始宣传阶段,藏一头盖一脚,只说赚钱快,不说赚钱难,欺骗误导了消费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另外,App平台的“玩游戏赚钱”“刷视频赚钱”规则属于格式条款,也应遵守有关格式条款的法律规定。《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均明确: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民事责任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致使对方没有注意或者理解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的,对方可以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