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民俗专家话习俗变迁

核心提示: 丹阳人都是怎么过重阳节的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市民俗专家韩梦庆老先生,听他说说重阳节的习俗。

微信图片_20221001085934

本报记者 马骏

农历九月九“重阳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民俗节日。“重阳”,也叫“重九”。“九”有生命长久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古代在重阳节有求寿之俗。因此,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重阳节由来已久,那么,丹阳人都是怎么过重阳节的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市民俗专家韩梦庆老先生,听他说说重阳节的习俗。

“在我们丹阳,重阳节不比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不属于重要的节日。”在韩梦庆看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丹阳的城市情况有关,“重阳节的习俗有很多,如登高、戴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但在过去的丹阳,重阳节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只有重阳糕。”韩梦庆解释说,“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但我们这里属于平原地区,因此这一习俗在我们这里比较受冷遇。”

据《丹阳县志》载:“九月九日重阳节,食糕。是日相招登高,饮酒赏菊。”新中国成立后,饭店不再生产重阳糕,此俗不再。昔日家家都食重阳糕,糕上插一面三角五彩小旗,有红、绿、黄、蓝等颜色,孩童最为喜爱。

“那时候,一到重阳节,中正桥(现城区和平桥)附近的饭店就会蒸重阳糕,孩子们会拿着家里给的一点钱排队去买。重阳糕是由米粉所制,在米粉上面撒上红糖,放进蒸笼里蒸。蒸出来的糕点又香又甜,这便是重阳糕。一整块重阳糕被均匀切成很多三角形的小块,在上面插上小彩旗。孩子们一人买上一两块,高高兴兴地回家了。”韩梦庆说,新中国成立后,饭店不再售卖重阳糕,这一习俗也就消失了。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与重阳节为同一天。重阳节虽然只有一天,但社会中由此形成的尊老敬老的风气影响深远。在这个节日里,邻里、家人、朋友纷纷外出登高游乐,做有氧运动健身,这体现出家庭、邻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除此之外,重阳节关于祭祖、祭拜神灵、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等多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意义也依旧影响深远。

韩梦庆说,重阳节是一个格调比较高雅的节日。今日之城乡,过重阳节者多为家庭条件较好、且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中老年人,他们三五成群,有山爬山,有塔登塔,赏景之余,尽抒人世沧桑、年将老矣之感叹。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是春光,胜似春光。”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