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垃圾分类后,街边果壳箱遭了殃

核心提示: 撤掉垃圾桶,设置“清洁小屋”或垃圾收集点,采取“定时定点”投放,这是当前我市众多住宅小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普遍做法。

一些居民小区在实行垃圾分类后,有居民将生活垃圾带出小区,扔进街边果壳箱,不但造成二次污染,也增加了环卫工人的负担——

小区垃圾分类后,街边果壳箱遭了殃

本报记者 马骏

撤掉垃圾桶,设置“清洁小屋”或垃圾收集点,采取“定时定点”投放,这是当前我市众多住宅小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普遍做法。“有些居民不习惯或嫌‘清洁小屋’、垃圾收集点太远,出现垃圾乱投放现象,连街边果壳箱也遭了殃,被乱投放的垃圾‘撑坏’,给保洁工作增加了负担。”近日,有市民向本报记者反映,称其所住小区外的一些街边果壳箱被塞进了一袋一袋的生活垃圾,有的果壳箱被生活垃圾装满,溢出的生活垃圾洒落在其周围。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里,记者对一些实行垃圾分类的小区周边道路进行走访,并没有发现路边果壳箱内存在周边居民投放的生活垃圾。“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这些生活垃圾一早就被我们清理干净了。”一名环卫工说,“我们一般早上5点左右来上班,个别果壳箱内被袋装垃圾塞得满满的,附近地面上也有不少,只能尽快运走,否则影响城市形象。”该环卫工说,最近天气依然炎热,清扫马路很辛苦,但每天要处理的居民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以前,袋装垃圾被扔进果壳箱的现象主要存在于一些商业街道上,个别商家为图省事,将店内的一些生活垃圾打包后直接扔进街边的果壳箱。现在这样的现象还存在于一些实行垃圾分类且靠近城市主干道的居民小区外。”这名环卫工表示,这些小区的少数居民趁晚上散步或早晨上班时,随手把家里的生活垃圾带出来,投放到路边的果壳箱内。”该环卫工说,有时碰到扔垃圾的居民,他们会上前沟通,但对方表示小区内垃圾收集点太远,他们不方便投放,且路边果壳箱本身就有收集垃圾的功能,为何不能扔垃圾呢?

记者了解到,由于街边果壳箱容积较小,根本塞不下几袋垃圾。当果壳箱被塞满,或者居民带来的垃圾较多、难以塞进去时,一些居民便把垃圾袋直接扔在果壳箱周边,其中的易腐垃圾还容易出现二次污染。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的确有个别小区居民把生活垃圾投放在马路边的果壳箱内,这不仅不符合垃圾分类要求,也增加了环卫工负担。但是,目前没有相关规定对这种行为进行处罚。一些受访者呼吁,应通过社区群、物业群等渠道,要求小区业主提高自身素质,不要随意向小区外投放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大量“上街”,果壳箱被“撑坏”,其后果不言而喻。其一是严重破坏城市形象。果壳箱旁垃圾成堆,让人唯恐避之不及,显然与文明城市形象格格不入;其二是容易引发环境卫生问题。生活垃圾尤其是其中的易腐垃圾,难免滋生蚊蝇,产生恶臭,极易引发二次污染;其三是加重了环卫工人的工作负担,让本就挥汗如雨的环卫工人花费更多时间、付出更多辛劳。

近几年来,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有目共睹。同时也不可否认,在垃圾分类的推进过程中,不免会产生波折、出现“小插曲”,这种生活垃圾“撑坏”街头果壳箱现象,就是又一个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是城市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考题。

业内人士认为,垃圾分类并非易事,不能一蹴而就。相反,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始终做到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从当下出现的问题看,相关部门和社区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好执法人员、物业人员和志愿者的作用,入户宣传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工作,切实提高市民的知晓率,真正做到家喻户晓。要进一步做细工作,对各小区进行全面摸排,从人性化、便利化的角度,增设部分“定时定点”投放点。规范垃圾投放行为,说到底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最终受益的是广大市民。每一位市民都要从我做起,遵守社会公德、养成文明习惯,从而扮靓城市、共享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