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倒计时,你有“暑期综合征”吗?

核心提示: 暑假接近尾声,不同于假期刚开始的兴奋,此时的孩子会对事情提不起兴趣,逐渐产生倦怠、焦虑的情绪。这可能是患上了“暑期综合征”,而这个时候,家长应帮助孩子高效利用时间及时摆脱“暑期综合征”。

本报记者马骏

暑假接近尾声,不同于假期刚开始的兴奋,此时的孩子会对事情提不起兴趣,逐渐产生倦怠、焦虑的情绪。这可能是患上了“暑期综合征”,而这个时候,家长应帮助孩子高效利用时间及时摆脱“暑期综合征”。

“暑假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暑期计划,包括作业时间、娱乐时间,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即将上五年级的许同学(化名)告诉记者,按照这份计划,他每天应该能早早地完成暑期作业。然而,这份计划仅仅执行了两个星期,就被许同学抛诸脑后了。

“暑期计划是孩子自己制定的,我和他爸爸都很支持。”许同学的妈妈告诉记者,在最初的两个星期,孩子基本上都能完成每天的计划,但很快,看电影、外出旅游、去爷爷奶奶家、去外公外婆家……当这些并未出现在计划中的事情接踵而至,孩子没有及时调整计划内容,导致这份计划很快成了一张废纸。现在,许同学的妈妈每天都得督促他完成作业,收心准备开学。

记者了解到,暑期里,与许同学情况相似的孩子不在少数。一些家长感觉,随着暑假即将结束,孩子出现了生活、饮食不规律等情况,情绪也不是太好。对此,我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耿振美表示,当暑期接近尾声,孩子们觉得作业难以完成,从而出现拖延情况,由此带来心理上的不良感受,这种感受会转变为情绪上的焦虑。

耿振美介绍,这就是所谓“暑期综合征”。但“暑期综合征”并不是临床上的专业病种名称,而是在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学后,个别学生出现的失眠、健忘、上课走神、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等症状,因为其病因和之前暑期长假的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大家习惯性称为“暑期综合征”。

耿正美认为,远离“暑期综合征”,关键在于合理的调控。她建议,首先,家长要控制孩子看电视、上网时间,每次看电视或上网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其次,要积极与孩子进行交谈,增加体育锻炼或读书读报等,通过转移思维克服心理依赖;然后,要按时作息,保持充足睡眠。一般5岁至10岁的孩子每天需要睡12个小时左右,11岁至12岁每天需要睡10个小时左右,13岁至20岁的孩子每天需要睡8个小时左右。此外,家长应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膳食结构,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和杂粮,适当摄取蛋白质类的食物。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