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岗坡地披“绿装”苗圃产业促增收

核心提示: 10年前,开发区张巷村一片荒地前,26岁的严剑看着裸露的石头和丛生的杂草,心中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荒岗坡地披“绿装”苗圃产业促增收

——记我市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严剑

本报记者 魏郡玉 通讯员 石俊

10年前,开发区张巷村一片荒地前,26岁的严剑看着裸露的石头和丛生的杂草,心中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10年后,看着身后的那片郁郁葱葱,严剑抚摸着亲手种下的树木,满是自豪:“这么多年的坎坷和困难,在看到这满眼绿色的时候,一切就都值得了。”

栽苗万株  荒地披“绿装”

2011年,从苏州大学毕业时的严剑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留在苏州工作,还有一个就是选择继续读研进修。但是一次偶然的句容之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的口号深深烙印在严剑心中,他想到家乡大部分山地不适合粮食种植,大量岗地闲置,从小有着田园梦想的严剑做了一个令老师同学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回到家乡创业,发展现代农业。

“回家种地?”“城里工作不要,偏要去当农民?”虽有亲戚朋友的不解,但是严剑不为所动,专心致志投入到创业中来。庆幸的是,严剑的父母鼎力相助给了他动力。

2012年,严剑在父母支持下,在开发区祈钦村流转了8亩土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起初,以种植玉兰、桂花等景观苗木为主,然而,创业的路上并没有想象中顺利,2014年,由于盲目跟风扩展,加上种植的部分苗木因缺乏管理经验,苗圃亏损了近20万。但他并没有气馁。经过一段低落期后,他一方面认真学习苗木种植知识,一方面向行业成功者学习取经,一次次摸爬滚打,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种植和销售本领,从一个大学生慢慢成长为苗圃“百事通”。2018年,他在开发区张巷村流转了400多亩山地,注资1000余万元成立了丹阳市爱农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如今,在他承包的1000余亩土地上种植着玉兰、鸡爪槭、樱花等众多中性景观植物。

从“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

“这几年已经习惯了,刚开始我也啥都不会。”严剑脸上挂着汗珠,和苗木打交道的10年生涯,除了练就娴熟的技能外,岁月也在其脸上留下了沧桑痕迹。

“三分栽苗,七分管理”。严剑始终将苗木管理放在工作的第一位,什么时候要打药治虫、配比施肥、修剪树形等等,他都烂熟于心。通过几年的不断实践,严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苗木种植的“行家里手”。基地的苗木品种不断升级,从榉树、朴树、栾树等常见苗木,到规模种植樱花、鸡爪槭、海棠、红梅、玉兰等亮点苗木,市场销售额逐年攀升。目前,他们苗圃的苗木每天都要发往苏州、无锡、上海、常州等地,年产值2000多万元。

在丹阳种植苗木的十年里,严剑已经把植树造林当成自己的事业。不仅如此,他在新苗木基地的建设上也投入了很多,其中,平整土地、翻地的费用占比最大也最耗时。在石子路、排水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严剑也投入了较大的心力,他希望在土地租赁合同结束后,这些基础设施仍能服务当地百姓。

不忘乡亲  带动村民致富

让严剑最自豪的,不单是这千余亩林地,还有通过一己之力给当地村民带来的收益。

眼下正值苗木销售旺季,记者在严剑苗木合作社的苗木林中看到,十多位工人有的忙着装车销售,有的忙着种植养护……他们是合作社的员工,通过在林地上务工,口袋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65岁的村民束书娣,正在严剑的苗木种植园里做工。她乐呵呵地说:“就在家门口剪剪树枝、浇浇水,不光有租金拿,还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我们感到很满足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村里的环境也因苗圃而变美,2019年,合作社所在的张巷自然村被评为丹阳市美丽乡村。

来自张巷村的魏传民在苗木基地务工6年多了,主要负责栽种、施肥、挖土等,一天能赚200多元,还能就近照顾家人,这份家门口的“高薪”工作让他十分满意。

如今,严剑的苗木基地为周边4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年发放工资近100万元。他通过成立合作社吸纳村民加入,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每户村民通过发展苗木每年增收近3万元。很多来基地做事的人学到技术后,也开始从事苗木种植,做得越来越好。

在用实际行动反哺家乡的同时,严剑还十分热衷家乡的公益事业。在市慈善总会的牵头下,他资助了三名困难大学生。

“我很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党和政府关注‘三农’问题,支持大学生创业。我希望能有更多能力、技术突出的大学生回到农村,大家一起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当中,真正扑下身子扎根农村,让农村的土地慢慢‘生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在谈到未来的计划时,严剑兴奋地表示。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