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骏
亲子旅游、参加夏令营、报兴趣班……暑假是孩子们的开心长假,也是家长们一年中给娃花钱的高峰期。暑期过半,近日,记者就“暑期带娃成本”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在“双减”政策影响下,不少家长更多地注重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而暑期带娃的花费也比往年多了不少。
暑期里,培训机构的兴趣班是大部分家庭的选择。记者走访发现,给孩子报了兴趣班的家长不在少数。记者了解到,各培训机构的兴趣班涵盖范围广、分类细。如艺术类里的美术类就有儿童画、漫画、素描、国画等课程;科技类里有机器人、编程、创客、动手操作类(不涉及学科知识教学)等课程;体育类里的球类,则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
郑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即将上二年级。暑期里,她为孩子报了国画兴趣班,这是她和孩子共同决定的。“几个同事的孩子和我家孩子年龄相仿,他们也都给孩子报了国画兴趣班。”郑女士坦言,报国画课倒并非想让孩子往画画方面发展,只是单纯地培养孩子的兴趣,也“修炼”一下孩子的心性。在国画课程结束后,郑女士还打算给孩子报其他的兴趣班。
记者了解到,像郑女士这样征求孩子意见后再决定报哪类兴趣班的家长较多,只有少数家长擅自为孩子做了决定。值得一提的是,暑假里为孩子报体育类培训班的家长远超艺术类、科技类和语言类等兴趣班。游泳、足球、跆拳道等体育类培训班报名热度较高。业内人士认为,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
家住城区的吴女士在暑期给儿子报了足球课,还有乐高班和国画班,“这些都是儿子愿意报的,总课时费大概六七千元。”吴女士表示,今年暑期带娃的费用比往年要多,但她觉得值。
此外,带孩子出门旅行也是不少家长的暑期安排之一。记者了解到,不少家长特意将公休假留到暑假,就是为了带娃旅行。王先生和妻子就赶在女儿的兴趣班开课前带女儿去了趟浙江旅游,看一望无际的大海、吃当地特色小吃,花了七八千元。王先生告诉记者,旅途中的种种知识是女儿在书本上学不到的,那些人文、历史、地理近在眼前,比看书可形象生动多了,回程的时候女儿仍意犹未尽。记者了解到,“双减”政策下,学科类培训的取消让有些家长增加了旅游的频次,而旅游的花费相对较高,这也拉高了暑期带娃的整体成本。
记者注意到,一些家长还给孩子报了夏令营。“暑期带娃的消费少则几千元,多则数万元。”一位家长说。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给孩子报名暑托班,这又是一笔支出。
业内人士表示,“双减”后,暑期没有了学科类培训班,孩子们从中解脱了出来,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说明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孩子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自然、从传承走向创新的重要性。业内人士认为,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出门旅游可以学知识,在家阅读也可以收获知识,让孩子暑期体验各类劳动和陪伴祖辈等也能培养美好品德。所以说,花费多少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科学合理地安排暑假生活,尽量做到动静、劳逸结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