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卖菜记

核心提示: 一个人,一辆车,在菜场边卖菜的老李是附近村上的农民。豇豆、茄子、青椒、黄瓜、丝瓜,还有一个南瓜,老李车上的菜,品种不少,数量却不多,每种都由一个塑料袋装着。

本报记者 马骏 通讯员 朱海燕

“我算一下,青菜、番茄、黄瓜,一共七块五。”

“我用微信支付。”

“那你扫这儿,付完了让我看一下……”

一个人,一辆车,在菜场边卖菜的老李是附近村上的农民。豇豆、茄子、青椒、黄瓜、丝瓜,还有一个南瓜,老李车上的菜,品种不少,数量却不多,每种都由一个塑料袋装着。

和村里大多数农户一样,老李家中的田地大多被村里的种粮大户承包了,只剩门前的一点自留地。老李是经验丰富的种田好手,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还算硬朗,也闲不住。这些年,老李一直在自留地里种菜,除了留一些自己家里吃,剩余的便拿去市场上卖,赚一点钱补贴家用。

一年四季,老李的菜地上总是生机勃勃,青菜、白菜、韭菜、黄瓜、番茄……一茬接着一茬。每天一大早,老李骑着三轮车,载着菜去菜市场卖,挣个几十元不在话下。卖菜所得的钱虽然不多,但老李和老伴平时也没多少支出,卖菜的收入让老李觉得手头宽裕了些。每晚二两小酒,再炒盘花生米,用老李的话说,这样的晚年生活,舒坦。

但让老李感到郁闷的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出门不带现金了,在外消费都是用手机扫码付钱。这样的变化也影响到了老李的卖菜生意。好多次,顾客在老李的三轮车前选好菜,老李称好重量,算好钱,对方拿出手机想要付钱时却发现老李没有收款二维码。顾客放下菜走了,老李白忙一场。

起初,手机扫码的人少,带现金的人多,老李的菜虽然卖得慢一点,但都能卖掉。可是,当手机支付方式以飞快的速度在消费市场上“蔓延”后,从消费者到商家,交易过程中现金越来越少,老李只收现金,菜也越来越难卖了。

老李向儿子求助,儿子很快给他弄了二维码。一根丝带下面吊着个牌子,一面绿色的,一面蓝色的,两个二维码,那是儿子的微信和支付宝收款码。这样的牌子,老李很眼熟,菜场的每个摊位上都有。儿子反复叮嘱老李,买菜的人扫码后,一定要看看对方的手机,显示“已完成”“已付款”才能让人家走,老李连连点头。

就这样,老李去卖菜的时候,除了一车子蔬菜,还多了一个牌子。老李的菜新鲜,价格也便宜,所以卖得快。只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挂上二维码的牌子后,菜是卖光了,可钱却看不到,这让老李觉得不踏实。每天卖菜,老李都要反复确认顾客是否确实付了钱,有时候甚至会给儿子打电话确认一下。卖完菜,老李都会找儿子问问收到了多少钱,和他卖的菜对不对得上。近段时间,儿子不知何故,迟迟没有把钱给老李,老李也不好意思开口去要,这成了老李的心结,也打击了他卖菜的积极性。

一位邻居听说了老李的烦恼后,与一位爱心商贩取得了联系,对方愿意长期收购老李种的蔬菜,省去了老李奔波之苦,经营之烦。老李总算又舒坦了。

老李说,在菜场边、居民小区门口、城郊接合部,像他这样的老人有不少。他们不是专门贩菜的生意人,而是农村出街卖菜的老人,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带进城市,想要卖了补贴一点家用。

夏日炎炎,“老李们”三五角、一两元地挣钱,他们往往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懂得线上收款如何操作,家里的子女也往往没有时间教他们。更为尴尬的是,即便子女帮忙制作了收款码的牌子,但账户往往是子女的。便捷的网络支付,在“老李们”看来,实则是把卖菜钱装进了子女的口袋。回到家后,子女有时候不一定能想起这事,“老李们”也不好意思主动开口要。对于他们来说,一年到头种菜本就辛苦,到城里卖菜更不容易,满满一车菜也卖不了多少钱,可在获取劳动成果时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如何让手机支付不再成为他们的阻碍,值得深思。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