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夫妻化“小家”为“大家”

核心提示: 在访仙镇红光村有一对老夫妻,虽已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虽走路蹒跚,遇到村中不文明现象时却总是积极劝导;虽不富裕,却捐出了闲置房间给村里建设“青少年心理疏导室”和“党员微家”……他们就是张长兴、陆汝娣夫妇,其家庭于2019年获评江苏省文明家庭,于2020年获评丹阳市文明家庭。

耄耋夫妻化“小家”为“大家”

——记江苏省文明家庭、丹阳市文明家庭获得者张长兴家庭

图为张长兴一家人

本报记者 魏郡玉

在访仙镇红光村有一对老夫妻,虽已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虽走路蹒跚,遇到村中不文明现象时却总是积极劝导;虽不富裕,却捐出了闲置房间给村里建设“青少年心理疏导室”和“党员微家”……他们就是张长兴、陆汝娣夫妇,其家庭于2019年获评江苏省文明家庭,于2020年获评丹阳市文明家庭。

过去的岁月里,夫妻俩相濡以沫,互助互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携手走过了艰难岁月,迎来幸福晚年。今年87岁高龄的张长兴,有将近60年党龄,年轻时义务参军,担任了5年的部队卫生兵,退伍回乡后,用部队学到的本领,成了村里一名电工,积极投身村庄建设;陆汝娣曾是小学教师,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三十三年,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

两人在工作上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濡以沫至今。如今,张长兴87岁,陆汝娣也已84岁,但他们依旧形影不离,每天傍晚都会一起出去散步。人们都说,夫妻在锅碗瓢盆中难免有碰撞,可他们两人一直在锅碗瓢盆中营造着和谐。

“爱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是小爱。”平时生活中,夫妇俩不仅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也带领家人、子孙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还把这种爱、这份情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一种大爱。

“他们一家一直乐于助人,大家有什么需要他们帮忙的,夫妻二人都是二话不说,尽可能给予帮助。”红光村村民巢梅琴告诉记者,陆汝娣十分热心,也非常有正义感,每次看到村里有摘花、砍树等不文明现象时,都会上前制止。

2018年,红光村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张长兴一家也是积极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中。其实,在红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之初,夫妻俩不仅给持反对意见的村民做思想工作,更是同意砍掉自家影响建设实践站的几十棵果树,且没有要一分补偿款。得知村里需要建设“党员微家”但缺少房间时,张长兴主动将自己的房屋捐了出来。此后,“党员微家”便成了村里老党员日常活动的场所,张长兴也成为“党员微家”的“掌门人”,每天都会有老党员自发聚集到他们家中,一起读书看报,还会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对村庄建设出谋划策。

2020年初,“学习强国”上线,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机,急坏了一些老党员。了解到党员们的需求,张长兴便向村里反映这一情况。考虑到党员们了解国家政策形势的需求,张长兴便给家中的电视安装了“学习强国”,用遥控器查看平台内容,和老党员们一起在这个“大家庭”中了解党的新政策、新思想,共同为村里建设出力。

自被评为江苏省和丹阳市文明家庭后,张长兴一家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热情更高了,不仅主动宣传党的好政策、好方针,自愿为前来参观的领导、群众介绍他的“党员微家”,还召集老党员同志一起在电视上学习“学习强国”上的知识,在党报党刊上了解党的新政策、新思想,一起为村庄发展献言献策,带头践行文明家风、和谐乡风。他家门口悬挂的家风家训展示牌,更是成为全村人学习的榜样。

疫情防控期间,虽然因年岁已高,不能在查验点值守,但他们夫妻俩仍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疫情防控。作为年龄最大的志愿者,张长兴成为疫情防控的“小灵通”,他把知道的各种疫情方面的知识和消息普及、传播给广大村民。看到他们的付出,村里其他老百姓一方面主动要求参与村里的防控工作,另一方面,也自觉实行居家隔离,尽量不出门,减少风险。

张长兴和他的家人将“小家”化为“大家”,把和睦温馨的家建设成了基层党组织开展学习教育、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只要党需要,我和我的家人可以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张长兴坚定地说。而这股精气神,也感染了更多村民向他们一家学习。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