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骏
到了夏季,大量水果上市,价廉物美,不少市民跃跃欲试,打算自制果酒。近日,盐城一户居民在自制李子酒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两次爆炸,引起社会关注。记者了解到,自制果酒出现爆炸情况并不少见,除了存在安全隐患,还存在一定的卫生隐患。
“自制果酒爆炸并不难理解。”市民聂女士每年都会自制葡萄酒、杨梅酒等,“爆炸原因是水果发酵时产生二氧化碳,而制酒者未在瓶口留有空隙或用透气的纱布封口,使得二氧化碳不能及时释放,导致发酵容器局部压力过大,从而发生爆炸。”聂女士坦言,刚开始学酿酒的时候,她也遇到过容器爆炸的情况,“一开始我选用的是塑料瓶,家人说不行,会出现有害物质,后来我就改用玻璃瓶,结果发生了爆炸,把厨房弄得一团糟。”
市民许女士平时爱好喝两口,也会自制一些果酒。“我一般会选择桑葚、杨梅、葡萄这几种水果来泡酒。”许女士说,她通常是把水果买回来后先清洗两遍,晾干后放入酒,再浸泡一定时间。“果酒得用35度左右的米酒来泡,一般泡三五个月就可以喝了。”许女士说,她的一帮“酒友”也都经常在家自制各种果酒。
市民梁女士也喜欢自制桑葚酒,每年都会买几十斤桑葚用来泡酒。“女人容易气血不足,听说桑葚酒可以补血,所以就跟朋友学着泡酒,感觉还挺好喝的。”梁女士说,桑葚酒一般得泡三个月才能开封,每天晚上喝一小杯,感觉还不错。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喜欢自制果酒的市民有男有女,以中老年人居多,他们泡酒的经验大多来自亲朋好友。据受访者所说,喝自制酒目前没有出现过什么异常。
记者了解到,近些年来,自制果酒十分流行。然而,此举存在不少隐患。业内人士表示,很多市民认为,自制果酒有味道纯正、成本较低、无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等优点,但在酿酒过程中,受酿造环境、工具以及工艺等限制,往往会出现有害物质。在酿制过程中,果酒发生轻微霉变时很难被发现,而当气味、颜色发生变化时,微生物污染已非常严重,所以风险较高。相关研究表明,有些自制果酒中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严重超标,常喝会有害健康。
业内人士建议,市民自制果酒应尽量选择果胶含量低的水果,而且最好去皮,以减少甲醇的产生。此外,需注意控制好发酵时间和温度、选择新鲜的水果、发酵装置卫生良好等。新制果酒如出现有异味、口感不佳等情况,应立即弃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