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游泳需警惕“泳池病”

本报讯(记者 珊珊 通讯员 王凝)炎炎夏日,游泳不仅能消除暑热,还能锻炼身体,提高人的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因此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不过,游泳馆是公共场所,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市民在游泳过程中需严防感染疾病。

26日晚上,记者来到我市一家游泳馆,看到不少市民来此游泳健身。在浅水区,游泳初学者正在教练的指导下学习游泳,整个泳池呈现一派火热景象。然而,人员聚集会产生很多细菌,在水中更容易滋生病毒,而人体的耳朵、眼睛、皮肤等比较容易遭受侵袭,导致感染。“我家孩子今年8岁,刚学游泳,几天练下来,她总感觉耳朵痒痒的,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不要让耳朵进水。”市民陈女士说。

那么,游泳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游泳时,一旦鼻子呛水,细菌或病毒就会沿着鼻腔后段的咽鼓管进入中耳,而小孩的咽鼓管比成人的平,口也大,易引起疼痛,导致急性中耳炎的发生。”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周玉建议,市民在游泳时可以佩戴耳塞或鼻塞,避免进水。如果不慎双耳进水,可以采用单腿跳立,让耳朵里的水流出来,同时也可以用棉签轻轻将水引出来。

此外,人的眼睛也比较娇嫩。周玉表示,正常眼结膜更适应偏酸性环境,当接触到含氯、漂白粉导致的偏碱性泳池水后,眼结膜就会有一些酸涩感,酸碱平衡一旦被破坏,病原体便可以通过游泳池水污染的公共器具、手、毛巾等接触眼部,从而诱发结膜炎。“游泳时不可佩戴隐形眼镜,可以佩戴密闭性的游泳镜,防止脏水进入眼睛。游泳后可以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如左氧氟沙星,预防感染。”周玉提醒道。

此外,如果泳池内有传染性皮肤病患者,在泳池消毒不佳的情况下,健康人群被传染皮肤疾病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尤其是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类等传染性皮肤疾病。如果泳池中含有浓度较高的含氯消毒剂,而游泳者在游泳结束之后没能及时清洗,残留的消毒剂也会对皮肤产生较强的刺激,因此游泳者离开泳池后,切记第一时间清洗皮肤,并把水擦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