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起,《浙江省电子商务条例》正式实施,其中“不按标准使用‘外卖封签’的商家将会受到处罚”的规定引发热议——
你点的外卖上有“外卖封签”吗?
本报记者 马骏
打开App,随手点份外卖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的生活常态。不过,在订餐配送过程中所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3月1日起,《浙江省电子商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规定,外卖商家应当在经营者信息页面的显著位置,以视频形式实时公开食品加工制作现场,并使用封签对配送的食品予以封口。同时,配送的食品没有使用“外卖封签”,不仅餐饮商户会受到相应处罚,而且网约配送员有权拒绝配送,消费者也有权拒收。
记者了解到,在我市,经常点外卖的市民对于“外卖封签”并不陌生。2020年上半年,我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行业协会联合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在全市餐饮服务单位中推行了网络订餐“外卖封签”。然而,一些市民发现,时至今日,“外卖封签”不仅没有得到推广,反而越发少见。
“跟前些年比,现在外卖的包装越来越好了,包得越来越严实,有商家还会在外卖上粘贴封签。”对于商家贴“外卖封签”的做法,经常点外卖的市民刘先生十分支持,“‘外卖封签’一旦贴上,就没有办法不留痕迹地揭下来,这可以很大程度保证外卖的安全和卫生。”
昨日,记者就“外卖封签”进行了走访调查。不少市民表示,他们从未在点外卖中见过“外卖封签”;也有一些市民表示,他们曾拿到过贴有“外卖封签”的外卖,但这样的情况比较少。
“外卖没有封签倒也不耽误食用,但有的话肯定更好,会觉得店家更用心,就算自己没有去过店里,也会觉得这家店很卫生、干净。”市民赵女士告诉记者,她有次点了一份炒饭,结果吃出了虫子,商家称是骑手的问题,骑手则称是商家的问题,这件事让赵女士闹心了好一阵子。“如果有封签,那责任归属就很容易分辨了。”赵女士如是说道。
市民王先生同样认为,在外卖包装上贴封签是一件值得推广的事。“贴上封签我并不会觉得拆起来麻烦,反倒是很容易就拆开的外卖让人有些不放心。”王先生说,他之前就看到过外卖被人动手脚的新闻,如果有封签的话,就能减少这种事情的发生。
据了解,此前,外卖人员出于各种原因往餐食中吐口水、添加污物等恶劣行为不时见诸报端。尽管相关人员最终都受到了应有的处罚,但由此反映出的外卖食品安全问题的确不可小觑,既要有事后的严厉惩戒,又要在前端堵住各种漏洞,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新课题。
那么,在我市,“外卖封签”为何没能得到推广呢?“店里就我和我弟弟两个人,他负责做,我负责装,高峰期订单一个接一个,根本忙不过来。”在开发区经营一家炒饭店的店主张女士说,“有餐盒,有袋子,没有必要再去贴封签吧,包装累赘,顾客也会嫌麻烦。”
在城区一家炸鸡店,店主告诉记者:“对于装进餐盒的食物,我们都会在盖子周围贴上一圈保鲜膜,而对于一些袋装的食物,我们会将袋口折起来,用订书钉封口。”店主表示,同行里很少有使用“外卖封签”的,但会通过其他方式保证食品外卖过程中的安全。
对此,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安全监督管理科科长束晨钟表示,我市目前并没有规定外卖商家必须使用“外卖封签”,近两年来,市场监管局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呼吁和鼓励商家使用,但商家使用情况比较一般,目前只有个别外卖平台上的少数商家在使用。“此前,为了筑牢外卖配送环节食品安全,加大宣传力度,市场监管局设计和印制了统一的‘外卖封签’。不过,这些封签是需要商家自己出资的,面对大量订单,为了节约成本,一些商家会选择其他方式代替。而成本问题也是不少商家没有使用‘外卖封签’的主要原因之一。”束晨钟说。
束晨钟表示,使用“外卖封签”,是为了保障外卖配送环节的食品安全,防止中途被人为拆启或意外破坏。顾客点单,商家在相应餐食上使用“外卖封签”,配送人员递送外卖,过程清晰,权责明确,一目了然。“外卖封签”既为消费者的健康上了一道“安全锁”,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商家和平台的合法权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