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完简历,求职者竟接到“刷单”任务?

核心提示: 最近是求职招聘的旺季,“90后”市民曾女士在网上向多家公司投递了简历,之后竟频繁接到陌生电话和短信,提供的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职位。曾女士怀疑她的求职信息遭到了泄露。

本报讯(记者 马骏)最近是求职招聘的旺季,“90后”市民曾女士在网上向多家公司投递了简历,之后竟频繁接到陌生电话和短信,提供的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职位。曾女士怀疑她的求职信息遭到了泄露。

原本满心期待地等着企业的邀约,没想到接到的竟是骚扰电话。曾女士告诉记者,这几天,她已经陆续接到了三四个骚扰电话,有的让她去做销售;有的问她要不要“做任务”,几十元钱一单;还有的说可以提供工作岗位,但要先交钱参加培训……

曾女士告诉记者,在这次求职之前,她有过一些工作经历,对于这些所谓的“工作机会”,曾女士自然不会接受。但让曾女士感到纠结的是,她怀疑自己的求职简历信息被泄露了。“这些骚扰电话、信息让我很烦,但为了不错过心仪的公司,我又不能贸然换电话号码,或者不接这些陌生电话,只能继续忍受骚扰。”对于这件事,曾女士十分犯难,“我根本不知道该投诉谁,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无独有偶,最近市民洪女士也通过招聘网站应聘了几家公司的岗位。投递简历后不过半天,她就接到一通电话,询问她是否在找工作。得到洪女士肯定的答复后,对方让她添加微信沟通,并表示要为她提供工作机会。添加微信后,洪女士被拉入一个微信群。群里不断有人发布刷单的消息,洪女士这才知道,这是一个电商刷单兼职群,她果断退出群聊并删除了对方的微信。

如今,越来越多的求职者选择在网上找工作。记者发现,一些求职者因信息泄露频频遭到电话、短信骚扰。在遇到这类情况时,求职者往往“投诉无门”。

对此,有法律人士表示,不法分子利用招聘平台管理漏洞注册账号,通过审核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收集简历后进行倒卖;利用招聘平台技术漏洞,直接盗取用户简历信息后倒卖,这两种情况都涉嫌非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平台有义务对招聘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并保证用户的信息和隐私。针对用户信息的泄露,平台要承担行政责任,由监管部门进行处罚。一般包括责令改正、罚款等。另外,平台也应向信息被泄露的用户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果用户能够证明他(她)因此产生了损失,平台就应当因没有尽到信息安全保障义务,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有业内人士提醒,求职者在网上找工作,首先要看招聘平台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其次,不要向任何网上“雇主”发送自己的某些个人重要资料,如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求职,当求职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