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诗情

核心提示: “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唐代“茶圣”陆羽客居丹阳,诗僧皎然远道前去拜访不遇,但见驿站上过往行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却没有一个是熟识的人,云阳古驿边留下他孤独的身影。

■石胜华

“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唐代“茶圣”陆羽客居丹阳,诗僧皎然远道前去拜访不遇,但见驿站上过往行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却没有一个是熟识的人,云阳古驿边留下他孤独的身影。于是,他怀着惆怅的心情写下《经丹阳寻陆处士》一诗,其中“独立云阳古驿边”之句,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确实,在漫漫的历史风尘中,云阳古驿曾经孕育了多少美丽的诗篇,让后人从中认识了它曾经有过的璀璨和辉煌。

2016年2月14日傍晚,在丹阳东门大街西侧工地上,一块长达两米多的古代石碑刻破土而出,石碑上部“重建云阳驿记”六个篆额大字,苍劲有力,醒目大方。碑文落款为万历六年(1578)。

这是一块明代重建“云阳驿”的记事碑,是至今发现的唯一一件记载“云阳驿”的实物,尤显珍贵难得。它把早已湮没在岁月中的云阳古驿的历史,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公元前352年,楚国为讨伐吴国,维持其军事交通,在朱方(治所在今镇江市丹徒区东南)前线云阳岗置“云阳驿”,提供邮传工具,供过往官员、邮传人员等歇宿。

秦朝时全国设水陆驿86所,其中便有云阳驿。由于公文和过客往来频繁,云阳驿规模颇大。地方志载:“云阳驿为七省要冲,邮传往来,最称繁剧。”

唐宋时云阳驿位于丹阳县城正北,县府官署南一里处。东北有沧波亭、荷池。西北有湖山胜概亭。“荷池,在沧浪亭之东。池北有事,亭外有小桥往来其上。”(元《至顺镇江志》卷十三)唐代丹阳籍诗人许浑曾在此写下《秋晚云阳驿西亭莲池》一诗:

心忆莲池秉烛游,叶残花败尚维舟。

烟开翠扇清风晓,水泥红衣白露秋。

神女暂来云易散,仙娥初去月难留。

空怀远道难持赠,醉倚阑干尽日愁。

元代,对南北运河干道进行改造拉直,在京口至杭州800里的江南运河上,设14座水驿站,其中就有丹阳的云阳驿、吕城驿。元《至顺镇江志·驿传》载:“云阳驿,在丹阳县云阳桥之南。东临漕渠,南面市河。旧云阳驿,在旧县尉南一里,久废……至元十八年创制置,即丹阳三馆基也。”

云阳桥,即贤桥,云阳桥西南就是东门大街。此处原是县府的一个机构“尉司”的所在地,丁卯年,丹阳县令苏忠规筹建了上、中、下三座馆阁,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时人称之为“丹阳三馆”。蒙古军队入侵后,战火之中,“丹阳三馆”遂成断壁垣残、一片瓦砾。不久,这里成了从苏北渡江过来的流民们的栖身之地。随着元朝统治者政治经济以及对外交往的需要,至元十八年(1281),将其地改建成驿站。

明代邮驿设递运所、急递铺两种驿站,有马驿、水驿、水马驿,各司其职,反映了交通运输社会分工的进步。之后由于倭寇的不断侵扰,给江南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云阳驿也破坏严重,驿舍多年失修。直到明万历六年(1578),才在原地重建云阳驿。

然而,由于驿舍位于城内,而官船不分昼夜,往来甚密,水关不能关闭,影响城内安全。加之离县府较远,如果半夜来了重要人物,或者有紧急公文送达,县官无法及时到驿站迎候和接受。因此,当新来的丹阳县令周章南上任后,立即做出了“改关移驿”搬迁云阳驿的决定,果断将云阳驿迁至南薰门外,即大南门外运河古道边,不但离县府很近,而且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云阳驿是南来北往的商人、行旅和官员途经丹阳的落脚之处,也是当地政府对外宣传介绍丹阳的最好窗口。由于历史上延陵季子碑文相传为孔子所书,影响甚大,为让过客方便瞻仰季子碑,了解丹阳历史文化,明正德四年(1500),丹阳县令让人按延陵季子墓碑原样重刻一座,立于云阳驿站,以供参观。云阳驿站搬至南薰门外后,这块石碑也随之搬来。万历四十年(1612),丹阳知县旷鸣鸾又让人刻制了纪念韦昭、石曼卿、尹和靖的三块青石石碑,与季子碑一起立在驿站旁,供过客观赏。

1653年,明末史学家谈迁《北游录》中记载:“五十里泊丹阳县。是日阴。夜微凉。南门对河石碑四。一宣尼篆:乌虖有吴延陵季子之墓。一尹和靖;一石曼卿;一韦传中。皆墓碑。”

康熙年间,云阳驿站设驿丞,下设书办、皂隶等。康熙皇帝南巡,曾路过云阳驿,他在《夜过丹阳》诗中写道:“居人两岸明灯火,早是轻帆过驿亭。”

1901年8月,县府在四牌楼租赁民房开办丹阳邮务局,加之现代交通的兴起,邮驿逐渐衰落,最终裁驿归邮,辉煌的丹阳云阳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让位于现代邮政。

在漫漫的历史风尘中,云阳古驿曾经孕育了多少美丽诗篇。“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诗人高启,在《舟次丹阳驿》中写道:

沽酒来寻水驿门,邻船灯火语黄昏。

今朝始觉离乡远,身在丹阳郭外村。

古驿诗情,让多少游子百转千回、柔肠寸断。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