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姜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过冬的取暖设备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不过,在使用这些取暖设备时,要警惕暗藏在温暖环境中的威胁——“暖气病”。
进入冬季后,空调等取暖设施的使用频率增加,室内温度升高的同时,空气会变得更加干燥。长时间待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出现鼻咽部干燥、烦躁不安、头晕眼花、疲劳无力等症状。另外,冬季取暖时,通常门窗关闭,空气难以流通,干燥、闷热的环境为细菌的滋生、传播提供了机会。因此,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会增加,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的肺心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也容易出现发病小高峰。这些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暖气病”。
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徐新梅介绍,“暖气病”不是医学上的病种,而是被“热”出来、“干”出来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会蒸发掉约1000ml的水分。其中,经皮肤蒸发约700ml,经过呼吸道蒸发300ml。”徐新梅告诉记者,取暖设备开启后,室内空气干燥,人体蒸发的水分会更多。如果长时间处于如此干燥环境中,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症状的出现,从而加大疾病发生的可能。
那么如何预防“暖气病”的发生呢?徐新梅指出,控制好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是关键。“冬天暖气开放时,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18~24℃之间,湿度保持在50%左右。同时要多开窗通风,至少早晚各一次,时长尽量不低于30分钟。”徐新梅告诉记者,除了开窗通风外,市民还可以使用加湿器来提高室内空气的湿度,这也是预防“暖气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不过,加湿器也要正确使用。“我们在使用加湿器时,用水最好选择纯净水或烧开后的矿泉水,避免自来水中的氯化物等散发到空气中,这样也能有效预防水中的矿物质结成水垢,伤害机器。同时,加湿器也必须定时清洗,谨防霉菌、病毒的滋生。”徐新梅说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