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柴文兰在认真擦洗公厕墙面的瓷砖。记者 王国禹 摄
本报记者 王国禹 通讯员 贺鑫
编者按:“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对社会而言,奋斗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对个人而言,奋斗是实现自身成长、自我价值的阶梯。2021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无数奋斗者兢兢业业,立足平凡岗位,为城市发展、百姓幸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今日起,本报推出2021年终系列报道,展现我市身处不同行业的奋斗者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的追梦身影。
公厕保洁是环卫行业中最脏最累的活之一,柴文兰自从事环卫工作以来,一直负责全福路、中山路等10座公厕的保洁。六年来,她精心打理公厕,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为市民有一个良好的如厕环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5日清晨,寒风飕飕,记者来到全福路公厕,只见地面、墙壁干净铮亮,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空气清新剂味道,蹲位上也看不到一丝污渍。记者在第三卫生间内见到柴文兰时,身材瘦弱的她正垫着脚尖,认真地清洁墙面瓷砖。“公厕这么干净,大家来上厕所时心情也会特别好。”前来上厕所的吕大伯和柴文兰打过招呼后,不由感叹道。柴文兰告诉记者,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她就感到很欣慰,因为这是市民对她工作的尊重和肯定。
柴文兰今年51岁,负责的公厕几乎都位于闹市区,人流量较大,进出公厕的人很多,但每座公厕都时刻保持干净、整洁。清扫地面、擦拭洗手台、清洁蹲位、把手消毒……在如厕量较大的时候,柴文兰往往刚在这座公厕保洁结束,就立马要赶到其他公厕保洁。除了匆匆喝口水,她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公厕保洁是日复一日的工作,既没有休息日,也没有节假日,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都要坚守岗位。采访时,柴文兰说,每次保洁时,她都把公厕当作自己家里的卫生间来打扫。每天一早来到公厕,她首先会把公厕打扫一遍,然后擦洗窗户玻璃、墙面瓷砖等,最后是清洁蹲位。只要看到有人如厕结束,她就会立刻进去检查、冲洗,防止蹲位上有粪便残留。即便没有污渍,她也会用拖把把蹲位四周拖一遍,以保持地面干燥、整洁。此外,她还会不时地检查洗手台,将水渍擦干净。隔断间的门棱、挂件上的缝隙,她也不会放过,一一进行清理。
采访时,记者注意到,厕所保洁最常用到的就是拖把,但也有很多地方无法用拖把进行清洁,每当这个时候,柴文兰就会蹲下来,手拿着小抹布,伸入这些地方擦洗。如果还是够不着,她就干脆跪在地面费力地擦洗。“坐便池后边的污迹,蹲下来也擦不到,必须跪着把手伸到里面去擦。”柴文兰说。
记者问柴文兰,擦洗这些地方一定很累吧?她笑着说:“这些公厕建得很漂亮,保洁工作自然不能马虎。为让市民能有个舒心的如厕环境,我们累点无所谓。”
记者了解到,柴文兰平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热心帮助他人。全福路公厕附近居住着一位腿脚不便的老太,只要看到老太来上厕所,柴文兰总会放下手中的活,主动上前搀扶,待老人如厕结束后再送其离开。此外,公厕人来人往,很多“马大哈”会遗忘随身物品。一年下来,柴文兰在公厕内捡到十多部手机,还有拎包等物品,她都会设法找到失主。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这句话真实反映了我市所有一线环卫工人的工作状态。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厕保洁员,不管再苦再累,柴文兰从来没有叫一声苦、抱一句怨、说一句累,她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分内事,是我应该做的。”六年来,柴文兰细心工作,用心服务,赢得了前来如厕市民的啧啧称赞。由于工作出色,柴文兰先后于2018年、2019年荣膺丹阳市“环卫标兵”称号。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关系着“大文明”。在我市,还有很多像柴文兰一样工作在一线的公厕保洁员,他们默默奉献,助力文明城市常态长效管理,为市民提供舒适整洁的如厕环境。“我真的感觉到大家的整体素质上来了,不文明的现象少了很多。相信我们这座城市会越来越美!”柴文兰笑着说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