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土壤“松筋骨” 为农户“增收益”

核心提示: “没有村委会的‘送政策’,就没有我们农户的‘增收益’。”12月20日上午,开发区东青村“85后”种粮大户王文刚走进东青村村委会,把手捧的锦旗送给该村“90后”党委书记陈志然。

图为东青村党委书记陈志然在该村种粮大户王文刚的田间地头查看小麦长势。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没有村委会的‘送政策’,就没有我们农户的‘增收益’。”12月20日上午,开发区东青村“85后”种粮大户王文刚走进东青村村委会,把手捧的锦旗送给该村“90后”党委书记陈志然。

今年6月,王文刚首次运用“犁耕深翻”技术种植的150亩小麦获得了大丰收。每亩产量由原先的700至750斤变为现在的850至900斤,王文刚因此增收了数万元。近日,随着新一轮的小麦种植告一段落,忙碌了一整年的王文刚总算有时间来到村委会当面致谢。

据了解,犁耕深翻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它能有效打破犁底层,疏松和熟化土壤,使耕层厚而疏松,增强土壤的透气性,提高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和含水量,促进后茬作物的根系发育,增加根系吸收营养范围,提高产量。同时,实施犁耕深翻还能深埋杂草和病虫,减少来年杂草量和病虫害的发生率。

来自安徽的王文刚三年前来到我市,此前,他的父亲在东青村承包耕地种粮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与按经验种地的父亲不同,年轻的王文刚更愿意尝试农耕的新技术,并对国家新颁布的相关惠农政策十分留意。去年下半年,王文刚从他所在的“东青农业群”这一微信群中看到了该村党委书记陈志然转发的关于“犁耕深翻”的惠农政策。“我之前就对‘犁耕深翻’有一些了解,在看到相关惠农政策后,我立马找到了村书记,详细了解情况。”王文刚告诉记者,他在东青村一共承包了300亩的耕地,在和陈志然商量后,他决定在150亩耕地上运用“犁耕深翻”技术进行试种。没想到,今年6月这150亩小麦获得了大丰收。“受多种因素影响,今年水稻的种植成本上升,收益很少。多亏了小麦的大丰收,今年总体收益还是很可观的。”王文刚说。

王文刚介绍说,一般来说,种植小麦原先大约翻地10厘米左右,现在往下深翻到25至30厘米。如此一来,底下有营养的土壤便从“死土”变成了“活土”,不仅更有利于小麦生长,还有利于耕地保护。此外,为调动种田大户积极性,上级政府将每亩给予一定的补贴,好事全让他给“沾”上了。“今年,这一惠农政策落在了其他种粮大户头上,但我一点也没有失落,得益于去年的‘犁耕深翻’,明年小麦的收成仍将比较可观。”王文刚说,“对我们农户来说,国家政策的扶持太重要了,这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农户的‘钱袋子’。”这段时间,王文刚见人就夸这个新技术好,为土壤“松了筋骨”,提高了他的种田效益。

据了解,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东青村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深化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好村党委引领作用,不断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陈志然表示,东青村作为农业大村,一直以来都将粮食产量和农户增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让本村农业发展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东青村党委通过组织种植户开展实地观摩、技能培训、专业指导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现有设施条件下农业技术水平及种植技术能力,鼓励引导广大种植户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农民群众增产增收。

“经过不断的努力和钻研,我村种植户王文刚在开发区‘丰产方’项目评比中荣获第二名,这也是我村农业发展的一个良好开端。下一步,我村将加强惠农政策的宣传,抓住各种有利条件,用好资源,进一步激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依托独有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着力发展设施农业,助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陈志然说道。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