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里飘出传统美食“新味道”

核心提示: 在吕城镇蔡塔村前张自然村,有一家以猪油团子为招牌产品的“钰丫头”食品小作坊,今年39岁的袁红钰是这间小作坊的店主。

 

mmexport1640073649002

图为袁红钰展示彩色款猪油团子。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猪油团子是吕城镇的特色名小吃。在吕城镇蔡塔村前张自然村,有一家以猪油团子为招牌产品的“钰丫头”食品小作坊,今年39岁的袁红钰是这间小作坊的店主。临近年底,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袁红钰的猪油团子生意也越发红火了。“现在是我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酒店、饭店、零售商以及众多普通消费者都在下单,订单多的时候,我们一天得制作2000多个猪油团子。”袁红钰说道。

不久前,我市有6家小作坊进入省级“名特优”小作坊公示阶段,袁红钰经营的“钰丫头”食品手工制作坊就是其中之一。大约七八年前,袁红钰的猪油团子生意还仅仅是在微信朋友圈里悄没声地做着,照顾她生意的,只是一些亲朋好友。随着好味道、好口碑的口口相传,“钰丫头”猪油团子的订单越来越多。袁红钰决定,把这一乐趣当成事业来做。如今,“钰丫头”销售的各类食品多达四五十种,作为招牌的猪油团子更是创新出了畅销市场的彩色款,渐渐成为当地有代表性的特色小吃。

起初,袁红钰经营着一家饭店,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袁红钰关掉了饭店,回到家中。如何兼顾家庭、工作和兴趣爱好,面对这一难题,袁红钰想到了她从小就情有独钟的猪油团子。“猪油团子是我们吕城当地的特色糕点,而制作猪油团子是很多家庭代代相传的手艺。”袁红钰说,“我的外婆、奶奶以及爸爸妈妈都会做猪油团子,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外婆做的猪油团子。每年春节的时候,外婆都会做一些猪油团子,漂亮的六角花瓣外形,中间点缀一粒花生米,寓意红红火火。咬一口,吱吱冒油,绵软香甜,齿颊留香……”

刚开始做猪油团子,袁红钰就遇到了不小的麻烦。“猪油团子做好之后,难以储存,存放两三天就会出现开裂的现象。”为此,袁红钰费了不少心思。从原材料的选取到制作步骤的改变,袁红钰不断摸索,足足尝试了一年时间。“后来,我发现,想要让猪油团子长时间存放而不开裂,需要选用上好的糯米,还得用温水洗糯米……”袁红钰说,“我们作坊现在制作出来的猪油团子,存放一年也不会出现开裂的情况,而且每一口的味道都能保证是一样的。”

在猪油团子的制作上,袁红钰虽然偏爱“老味道”,但并不因循守旧。相反,袁红钰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地在创新。现在,彩色款猪油团子是“钰丫头”的爆款,有白色(白糯米)、黑色(黑糯米)、红色(添加火龙果汁)、黄色(添加南瓜汁)、绿色(添加菠菜汁)。而这一创新与袁红钰对孩子的爱密不可分。“我的孩子以前比较挑食,不爱吃蔬菜,但和我一样,都喜欢吃猪油团子。我便琢磨着把一些蔬菜和猪油团子相结合。在多次尝试后,我接连做出了添加南瓜的黄色猪油团子和添加菠菜的绿色猪油团子等,这些创新出来的猪油团子不仅比传统的猪油团子更好看,也更有营养,孩子吃得很开心。”这份对于孩子的爱,被袁红钰包裹进了每一个猪油团子里。在家门前的田地里,袁红钰种了许多蔬菜,“这两年来,受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饮食,所以我得从原材料上就开始用心,这样才能制作出让消费者吃得开心、吃得放心的美味食品。”

爱吃,也爱琢磨,这是袁红钰成功的密钥之一。“在制作美食这件事上,不仅得爱吃,喜欢品尝,还得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袁红钰说,“我一有时间就会去吃各种糕点,博采众长,然后回家自己尝试着做。时间久了,一些糕点刚入口就大概能知道原材料和做法。”对袁红钰来说,另一个成功密钥便是政府的支持。起初,“钰丫头”小作坊存在着加工车间布局不合理、物品随处堆放、更衣洗手设施不能正常使用等问题,市场监管人员多次上门指导,小作坊按照规范化生产要求,进一步提档升级,生产车间进行了整改,设备设施布局、工艺流程、原辅料使用登记、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由“小、散、低”逐渐向“精、特、美”的地方特色小作坊转型。如今的“钰丫头”小作坊里,“制作区”“冷冻区”“洗手消毒区”等专门区域被一一划设,各类食品制作过程十分规范,制作环境干净整洁。

在“钰丫头”小作坊,袁红钰不仅要进货、制作、接单,还得负责送货,有着千年历史的猪油团子,以前一般春节才能吃上,现在一个电话就能送上门。虽然每天忙得团团转,但一有时间,袁红钰就会参加公益活动,将她制作的糕点小吃送给困难家庭,送到孤寡老人手中,让他们也一饱口福。把好味道送进千家万户,让这一传承千年的地方特色美食不断飘出“新味道”,这是让袁红钰最开心的事。不仅如此,乐观的袁红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和她一起来把猪油团子“做大做强”,通过小小的猪油团子为当地人蹚出一条致富路。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