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后巷老街

核心提示: 后巷是原丹阳县北部的古镇,它东临长江,北与丹徒一河之隔。镇上的老街就是生我养我的衣胞之地。

朱杏荣

后巷是原丹阳县北部的古镇,它东临长江,北与丹徒一河之隔。镇上的老街就是生我养我的衣胞之地。

后巷老街究竟是哪一年成街?如今已不可考,我只知道原先由东方、后巷两个村合并而成(原五村、六村改为东方村,四村、七村改为后巷村)。在祖辈的讲述里,它历来都是后巷政治、经济、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如今时过境迁,老街在岁月的长河里渐渐地没落了,原有的繁华景象早已不见,满目可及的是随处可见的断壁残垣和一些落寞的身影……

偶尔在老街逛一逛,我总会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儿时的那些关于老街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

记忆里的老街是繁华热闹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后巷老街就有私人开设的店铺,什么雪昌、德泰丰(后改裕丰祥)、義兴昌、松柏堂、吴广和等,还有龙保饭店,鱼行、烧饼店、铜匠店、王同興铁匠店、油坊,老街东头还有远近闻名的元春澡堂。元春澡堂曾经也是许多抗日志士经常聚集的地方,朱元春的大儿子朱顺和是一位为革命献身的烈士。每天清晨,老街就开始忙碌了,一大早就有人赶到龙保饭店吃阳春面、小笼包。临近村的乡民们上街做小生意的,买东西的,夹着包走街串巷剃头的,好一派谐和而又生机勃勃的生活景象。

后巷老街,东(东方村)有九狮图(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后巷村)有双龙会,逢年过节,经常结伴同行。每当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响起时,龙狮便开始了表演,龙腾狮跃,场面热闹非凡!

记忆里的老街是充满着文化气息的。

后巷老街虽小却很方正,而且还有四个门即东西南北四个券(xuan)门,东券门至小麻子店,西券门至西广场,南券门至街南,北券门至北街小河。四个券门的开闭记录着老街的变迁和岁月的轮回。

说起西券门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民间传某个朝代,有人在朝廷做官,其母百岁时皇上御赐“圣旨百岁坊”匾额,被镶嵌在西券门牌楼上。古时候,百姓生活水平低下,医学也不发达,如果没有子女的孝敬,老人能活百岁吗?足见当时后巷老街人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和谐共处的优良美德。

北券门的朱宅大院是书香门第,祖上曾出过多位大学生。当时的社会,出一位大学生是十分荣耀的事情,东方村人曾引以为傲,也是茶余饭后常议的话题。

老街有三处朱氏宗祠和一处吴氏分祠,即:东分祠堂、中分祠堂、西分祠堂,东分祠堂后来成了后巷中心小学,中分祠堂成了粮管所和国家粮库,西分祠堂改成了后巷粮油加工厂,吴氏分祠新中国成立前是伪镇公所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为供销社。

老街中间还有一座土地庙,土地庙香火旺盛,极具灵气。听先人传说,外表看似不大,但里面可放九十九桌酒席。庙的后面留了一间专放救火设备。这套救火设备是“洋货”,是民间捐赠的,非常先进,据说救火效果很好。老街东北边还曾有一座道观,不过如今已不可寻,据说是被日本鬼子烧掉的……

记忆里的老街是充满童趣的。

我小时候的老街,天是蓝的,水是清的。东头小学的操场上是我们夏天纳凉的好地方,我们睡在桌子上仰望天空,看银河,找牛郎织女星……东头的池塘,清澈见底,大人们去洗菜、洗衣服,我们经常去钓鱼、去游泳。老街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浸润着我们最纯粹的童年乐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从互助组到高级社、人民公社,私营经济从公私合营到集体经济,原来私人开的店逐步被集体、国营企业所取代。后巷老街也随之换了新面貌。供销社、邮电局、商业公司、饭店等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逐步呈现。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集体经济的兴起,后巷老街也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期。但由于受地理位置、土地的限制,许多已初具规模的社办企业纷纷外迁,从此,后巷老街彻底停止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