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发现宋元时期石经幢

核心提示: “六棱柱形石灰岩质经幢,幢身三面开尖圆拱形佛龛,一龛内浮雕一佛像,结趺跏坐,双手结禅定印置于腹前,雕刻简洁生动……”在天地石刻园内,记者见到了在我市开发区境内发现的一件石经幢。日前,经我市文物工作人员考查证实:该石经幢为宋元时期遗物,它的“出现”对于研究石经幢造型以及佛教经幢用于丧葬习俗有一定价值。

图为现场发现的宋元时期石经幢。

本报讯(记者 丽萍 通讯员 阙强)“六棱柱形石灰岩质经幢,幢身三面开尖圆拱形佛龛,一龛内浮雕一佛像,结趺跏坐,双手结禅定印置于腹前,雕刻简洁生动……”在天地石刻园内,记者见到了在我市开发区境内发现的一件石经幢。日前,经我市文物工作人员考查证实:该石经幢为宋元时期遗物,它的“出现”对于研究石经幢造型以及佛教经幢用于丧葬习俗有一定价值。

“我们在8月27日下午接到热心市民的文物鉴定求助电话后,就第一时间安排文物专家赶赴现场实地查看,并关照市民务必在原地等候,看好东西。”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天下午1时许,市民王先生致电市博物馆,反映其在开发区高楼村附近工地上发现一件石构件好像是文物,希望相关专家前来实地查看、验证。半个小时不到,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物科工作人员赶到了工地现场。经专家现场仔细查看,发现这件石构件为一风化严重的六棱柱形石灰岩质经幢残件,残高约一米,幢身三面开尖圆拱形佛龛,一龛内浮雕一佛像,结趺跏坐,双手结禅定印置于腹前。佛像两侧龛内浮雕护法力士,力士侧身而立,袒胸披帛,长裙曳地,双手持金刚杵,雕刻简洁生动。在现场,文物专家对市民王先生及时提供文物线索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真诚致谢。交谈中,王先生的一句:“丹阳的东西应该留在丹阳,不能流失到外地去。”让在场的围观群众竖起了大拇指,纷纷为其点赞。作为我市一名普通公民,他用朴实的语言和实际行动诠释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据了解,佛教有一种法器叫做经幢,也叫幢幡,一般是布织成的,上面通常会将佛经的内容写在上面或者是刻画一些佛像在其中。但由于这种纺织品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风吹雨打之后,很容易就变得破乱不堪。因此,采用石材制作的经幢逐渐代替了最早期的用丝绸或纺织品制作的经幢,成为佛教石雕雕刻中的一种,是建置在佛寺中的一种佛经标志。

另据有关文史专家介绍说,所谓石经幢是指刻有经文的多角形石柱,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石经幢创始于唐,在经历了唐中后期的兴盛、宋代的繁荣,到元代以后,开始逐渐走向没落。而根据已有研究,唐代时经幢多立于佛教寺庙,宋代时则多建于墓地。为保护好这一新发掘的历史文物,我市文物部门第一时间将其运至天地石刻园内进行全面保护。后经一系列文史研究,基本证实该石经幢为宋元时期遗物,它对于研究石经幢造型以及佛教经幢用于丧葬习俗有一定价值。“这次的文物事件反映出我市市民文物保护意识非常强,十分珍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此,我们希望广大市民以王先生为榜样,向他学习,大家如果遇到类似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让我们共同为丹阳的文物保护工作贡献力量。”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