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静 帅莹
开学了,“神兽归笼”,不少家长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还积极总结假期育儿经验。在与一些家长的交流中,记者注意到,很多家长都提及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虽然大部分家长都认可这一模式,但是对于这一模式下的内容仍有“吐槽”。
青少年模式,顾名思义就是适用于青少年的系统,防止其沉迷网络,一旦启动这一模式,平台在运行的时候便会自动过滤筛选掉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视频内容,降低网络不良信息对孩子的影响。毫无疑问,这个模式设立的初衷是好的。
但是,在采访中,不少家长坦言,这种所谓的“青少年模式”实则是“幼儿园模式”,一旦设定,平台上呈现的内容都是一些适合低龄儿童看的动画片。市民吴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刚上五年级,暑假期间,她曾尝试借助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减少孩子看视频的时间,结果设置没多久,孩子便强烈要求取消这一模式,理由是平台推荐的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最终,吴女士还是取消了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她觉得,既然平台设置了这一模式,为何不考虑到孩子的实际观看意愿,增加一些更加优质的内容。
随后,记者尝试打开手机上的某视频平台,选择切换至青少年模式,随即页面跳出提示信息,说明开启“青少年模式”后,将无法在视频平台内进行购买、打赏等操作,禁用时间(22:00~06:00)内无法使用,单日使用时长超过触发时间(40分钟)则需要输入密码才能继续使用等。在确认设置“青少年模式”后,视频平台跳出了青少年“精选”内容。记者看到,平台所推荐的内容均为动画片,比如《小猪佩奇》《超级飞侠》《熊出没》等,确实更加适合低龄儿童。与此同时,平台上其他频道均无法使用。此外,还有部分视频平台设置的“青少年模式”则是类似于加了“一把锁”,很多成人化的视频封面还是出现在页面中,只是无法播放具体内容。
目前孩子已经上初中的家长邹先生告诉记者,其实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还是很有设置的必要,“尤其是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对于各类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是他们的很多观念都还没成熟,极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筛选出一些优质的、符合年龄段的视频内容十分有必要。”他觉得,现在的青少年需要合理健康的上网,这就要求各大视频平台不能只搞“形式主义”,“青少年模式”不能只是“一刀切”模式,应当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段,筛选出合适的内容,“幼儿可以是一些常识类科普、动画片,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则可以是一些传统文化、书本课程、国学诗词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作为小学老师的苏女士也有类似的观点,“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具有高质量内容、能够激发浏览意愿的‘青少年模式’,给青少年提供专属于他们的观看内容。”苏女士介绍,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所以“青少年模式”也应尊重这种规律,“视频平台应该扎扎实实引进各个领域的资源,让孩子们看有所获,这样净化青少年网络环境的愿望才能真正达成。”她表示,视频平台设置“青少年模式”,不仅可以作为校园学习知识的延伸,还可以从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上给青少年提供帮助,“真心希望所有的平台都可以本着真正尊重孩子的想法、需求和意愿来设置‘青少年模式’下的视频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