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传承,吕氏三代“绣”出正则绣芳华

核心提示: 在丹阳,提到正则绣、乱针绣,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一起源于我市的艺术奇葩,凝聚了丹阳吕氏三代人的心血。

摄于20世纪50年代的吕凤子、吕去疾、吕存祖孙三代合影

民国时期出版的书籍《正则绣》

吕去疾的正则绣作品《列宁像》

吕存的正则绣作品《纪念汶川大地震》

吕凤子的正则绣作品《风景》

殷显春

在丹阳,提到正则绣、乱针绣,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一起源于我市的艺术奇葩,凝聚了丹阳吕氏三代人的心血。

今年,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国美术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联合主办的“大美民间·苏作百年——江苏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美术馆2号、6号厅展出。

这场高规格的展览通过时间轴为基本主线,突出每一时期的名家名作,内容涵盖了刺绣、玉雕、紫砂、泥人、木雕等十几个类别,全面展示了百年来江苏民间工艺的发展历程,通过呈现苏作百工的渊源、特质、脉络和成就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其中,刺绣精品共有27件,来自正则绣发源地的吕氏祖孙三代人的三幅代表作占据了一面墙,熠熠生辉,令参观者忍不住驻足多看上几眼。

正则绣,因广泛使用乱针绣,俗称乱针绣,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丹阳私立正则女子学校,这是一种以针代笔的手工绝活。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正则女校创办者吕凤子先生是这种全新绣种的创始人。在他数十年的办学生涯中,无论是在丹阳还是抗战期间,学校西迁四川,吕凤子都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推广,先后在正则女校、正则蜀校、正则艺专等校园内开设了绘绣专科,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刺绣名家,其中就有著名刺绣家杨守玉以及后来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任彗闲、周巽先。

此次亮相中国美术馆的三件正则绣作品中,吕凤子先生的《风景》绣品独树一帜,这是中国刺绣史上第一幅具有绘画性质的针画,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以丝线来表现客观事物、表达自我情感的线画。从此,开创了一种等同于绘画的艺术形式——正则绣。该作品针线乱而有序,光彩照人,行内资深专家评价说:“凤先生用针变化莫测,走线灵动精妙,令人不可思议。”

吕去疾是吕凤子的长子,曾任正则艺专和苏南艺师、丹阳艺师、丹阳师范校长,他毕业于上海美专油画系,师从潘玉良教授,又在国立中央大学随学于徐悲鸿先生,油画功底扎实,作品下针准确,走线潇洒,无拘无束中体现出他深厚的艺术修养。这次展出的其作品《列宁像》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吕存是吕去疾次子,凭借家学渊源和耳濡目染,加上与对家传正则绣的热爱,吕存几十年致力于正则绣艰辛创作,为正则绣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深入生活,反映时代,用针娴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面貌。其正则绣作品多次在全国艺展中获大奖,曾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并多次应邀出国参展。由于在其对刺绣艺术的杰出贡献,吕存成为镇江地区迄今唯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而这次参展的吕存正则绣作品是《纪念汶川大地震》,为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其即兴创作,画面中,校园废墟上女孩悲伤的表情深刻揭示地震给民众带来的巨大创痛,而上空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则彰显党和国家的强力支援和坚强领导,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正则绣是乱针绣的学名,表明了乱针绣的出处——江苏丹阳私立正则女子学校,包含着吕凤子所有的教育思想与艺术主张。今年正好是正则绣创始一百周年,一百年来,吕氏一门三代为正则绣的开创、发展与传承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吕氏三代人薪火传唱,作品首次同时亮相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这在工艺美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既是对正则绣的大力弘扬,更代表江苏民间工艺向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