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静 帅莹
前段时间,市民王女士在外卖平台上点了一份炒饭,可店家提供的一次性筷子竟然发霉了,这让她顿时没了胃口。随后,王女士将发霉的筷子拍了照片,联系店家要求对方给出合理的解释以及处理方案。经过沟通,店家同意全额退款,同时承诺会对店里的餐具进行检查。虽然事情解决了,但王女士还是在外卖平台上写下了自己对于此次外卖的评价,同时配上图片,供其他消费者参考。
王女士告诉记者,她一直有对商品进行评价的习惯,并不是为了商家几元钱的好评返现,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根据实际消费体验,给出客观的评价,能为其他消费者提供一些参考。”王女士表示,她在评价中会特别提到外卖的包装、卫生等方面的信息。在她看来,这种评价体系算是一种社会监督,作为消费者应当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
采访时,不少市民表示,他们在外卖平台上下单时,都会查看商品评价,同时会根据评价来最终确认是否下单。“单位没有食堂,离家又较远,所以中午我一般不回家吃饭,都是在单位点个外卖。”市民何女士是一名“外卖达人”,她告诉记者,从普通的中式快餐到西餐,再到面食糕点等,单位附近的餐饮店,她几乎点了个遍,“我点外卖的时候都会先查看店铺评价,如果差评太多,这家店就会被我拉进‘黑名单’”。不过,李女士发现,现在愿意认真写评价的人并不是很多,不少都是遇到餐品有问题才会发布评价,否则就是默认评价,“我之前看到一个菜品,月销量100多单,但用户评价里没有一个有价值的评价,都是系统默认好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消费者因为嫌麻烦而不愿意填写评价。“我一般收到外卖后就会直接关掉App,不会再特意点开订单进行评价。”市民姚先生的做法应该代表了大部分人,“我在外卖平台上点餐时,会查看店铺评分以及菜品评价,但我自己一般不会发布评价,主要还是因为有些麻烦。”
为了鼓励消费者留下好的评价,商家也是各出奇招,“好评返现”便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不少商家会在外卖包装袋中放一张卡片,上面标注着“好评返现”、加店主微信即可享受各种优惠等信息。但不少消费者认为,这一方式吸引力有限,而且容易诱导不真实的评价,并不可取。“用好外卖平台的评价系统,可以倒逼外卖商家提高卫生标准、提升商品质量,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或许也能成为监管外卖卫生的有力‘抓手’。”一位市民如是说,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消费者认真写下有内容、有价值的商品评价,一方面是行使了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能为其他消费者提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