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一位家长带着女儿去超市购物,女儿把超市内不同种类的谷物混在一起,导致无法售卖,此事引发我市一些家长的关注和热议——
孩子犯了错,家长该怎么做?
本报记者 高静 帅莹
近日,苏州一位家长带着女儿去超市购物,其间,女儿玩起了超市售卖的谷物,把不同种类的谷物混在了一起,导致无法售卖。此事引发我市一些家长的关注和热议,有家长认为,作为父母,此时一定要做好引导,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市民吴女士告诉记者,她看到这则新闻深有感触。“我儿子今年5岁,正是调皮的年龄,他去超市就喜欢在谷物销售区转悠,把手插进谷物里玩。”对于儿子的这一坏习惯,吴女士教育了多次,但却没有太大的作用。之后,在丈夫的提议下,吴女士直接将孩子玩过的谷物买回家,让孩子玩个够,并告诉他,买回家他就得全部吃完。“一开始,孩子玩得很开心,但没过一会儿就没兴趣了。”吴女士说,接着她每天都会烹饪这些谷物给孩子吃,几天后孩子就不想吃了,“但我们明确和他说,这些谷物买回来了就不能浪费,没有吃完之前不可以食用其他零食。”
在这一过程中,吴女士还向儿子传达谷物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玩的理念。吴女士说,经过这次特殊的教育,儿子终于改掉了坏习惯,“我觉得,孩子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要让他认识到错误,并能及时改正。”
市民黄先生则觉得,对于孩子的不文明行为,家长的态度十分重要。“比如这位苏州的家长,应第一时间让孩子向超市的工作人员道歉,并带着孩子将谷物挑拣出来,如果确实不能销售了,可以买下来。”黄先生说,他并不建议这位家长直接花钱将混杂的谷物买回家,因为这会给孩子一种犯了错用钱就可以摆平的错误认知,“即便是买下来,也应当让孩子认识到她犯的错误以及需要承担的后果。”黄先生认为,父母应该从小给孩子建立一种清晰的认知,那就是需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以此锻炼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毕竟谁都会犯错,重要的是能否妥善处理。”
苏女士是小学老师,有着多年的教育经验,她认为,如果孩子犯错,可以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比如不吃饭就会挨饿、下雨不带伞就会淋雨,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后果,“这样的话,孩子慢慢就会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孩子体验“自然后果”的过程中,家长要保持平稳的心态,坚定且和善。因为孩子犯错的时候,通常会感觉慌张或内疚,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再加以训斥,不仅会影响孩子对错误的反思,还会让孩子沉浸在家长的责备、羞辱之中,并不利于问题的处理以及孩子的成长,“所以父母应该尽量表示出对孩子当前状况的共情,并向孩子表达愿意和其一同承担责任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