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骏
不久前,徐州一10岁的小女孩玩妈妈手机时,看到一条充值返现的抽奖活动信息,出于好奇,便加了对方的QQ和微信好友。对方很快就给小女孩发了一条“抽奖链接”,而该链接实际是购物平台上购买手机的支付链接。小女孩由于缺乏防范意识,趁其妈妈睡觉时,点开了链接并进行了刷脸支付,分两次共支付了11万余元。当地警方了解情况后,很快就破获了这起网络诈骗案。据犯罪嫌疑人交代,其认为未成年人防范意识薄弱,便想趁假期期间对学生进行诈骗,以充值返现诱使未成年人点开其在网上购买物品的代支付链接,受害人一旦点开链接支付,便等于帮助犯罪嫌疑人支付了相关订单。
暑假里,孩子们有了大量自由时间,其中玩手机成了假期生活常态。对此,一些家长们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一点,将学生这一群体作为下手目标。
记者了解到,在我市,孩子玩家长手机时,在手游中充值、“打赏”主播的情况时有发生,且金额往往不小。一些孩子更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因点击了不明链接、小广告而产生了资费。
“孩子现在玩手机比我都熟练。”市民蒋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孙女今年五岁了,很早就学会了在手机上刷短视频,“之前孩子总拿着手机冲我哭闹,让我打开,现在她知道‘刷脸’就可以打开手机了,于是经常拿着手机跑到我面前,熟练地把手机屏幕对着我的脸。”蒋女士对此有些哭笑不得。但不久前,孩子不小心在手机上按出了一个办理小额贷款的广告,竟胡乱点了进去,“真把我吓了一跳,毕竟我对手机也不是很熟练,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那个小额贷款的广告不停地闪出来,我生怕手机中了病毒,所以赶忙关机,重启后,手机界面才恢复正常。”
孩子玩手机闯祸,这是市民刘女士心头的一根刺。她告诉记者,去年暑假期间,她的孩子无意间下载了一款手游,并在游戏商城内进行了消费,短短一个多小时就支付了几千元。“我平时图方便就设置了免密支付,没想到少了这道‘安全门’,竟给我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刘女士说,她当时立即向游戏公司反映情况,但得到的回复却是“由于充值的款项已经消费使用,所以无法进行退款”。刘女士表示,此后,虽然她多次与游戏公司客服人员进行沟通,但对方始终没有进行退款。“客服人员表示,如果是未成年人操作的,那确实会退款,但我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这让我怎么提供呢?”刘女士说,更让她感到气愤的是,这款游戏在一个多月后便下架了,她找不到人说理,只当花钱买教训了。
民警提醒,家长应教导孩子不点击短信链接、不加陌生好友、不信中奖等小广告,时刻保持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同时,做好手机支付账号的安全管理,不让孩子知道家长手机支付密码,杜绝孩子私自使用家长手机进行支付操作的情况。此外,家长还需关注孩子的上网情况,定期检查孩子上网课使用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及时卸载问题Ap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