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炒“网红儿童”,清朗孩子的“视界”

核心提示: 近日,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

本报记者 马骏

近日,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禁止诱导未成年人打赏行为,防止炫富拜金、奢靡享乐、卖惨“审丑”等现象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导向。

“萌娃”如今已是各大视频、直播平台上的宠儿,拥有百万、上千万粉丝的“网红儿童”不乏其人,一些“网红儿童”甚至比成年人更具吸金能力。对此,我市一些家长在受访时表示,“网红儿童”被当成了挣钱的工具,非常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一些“网红儿童”的“恶示范”,在直播、短视频平台上的不良导向,经由互联网扩散传播,可能会“带歪”更多的未成年网民。

“我就不太明白了,这些‘小主播’的家长怎么能用孩子的身心健康换取眼前的利益呢?”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市民周先生看来,一些家长和平台受利益驱使,让未成年人充当“儿童网红”,甚至让未成年人在直播过程中传播“少儿不宜”的内容,以此吸粉生财,明显破坏了孩子的正常发育和成长规律,严重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对此,不少家长认为,未成年人不该被功利捆绑、为流量左右,更不该沦为他人捞金的工具。

“我认为,这一禁令来得很及时。”市民潘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女儿今年5岁,平时十分爱玩手机,尤其喜欢观看一些直播平台上“小主播”的直播。说起女儿的变化,潘女士感到十分后悔,“开始其实是我自己爱看那些网络上的萌娃,看他们吃饭、看他们做游戏、看他们和父母的生活日常,有时候,我会拉着女儿一起看,觉得很有趣。”然而让潘女士没想到的是,女儿竟一下子沉迷其中,“她会拉着我去买那些‘小主播’推荐的玩具和日用品,不买就闹。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孩子从这些直播间里学到了一些不礼貌的用语,她觉得十分有趣,就在家里不停地说。”潘女士觉得,一些“小主播”的直播间已经变味了,让她的女儿受到了不良影响。

市民陈女士有着和潘女士类似的经历。陈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才7岁,最近这段时间,突然对衣着打扮挑剔起来。“如果是个女孩子,那爱美是天性,也就罢了。可我家是个男孩子,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翻箱倒柜找他当天想要穿的衣服。”陈女士说,她的孩子在一些“小主播”的直播间看到那些造型奇特的衣服,就吵着要买,“我已经在这类直播间给他买了好几件衣服。”陈女士表示,在这些直播间里,有些衣服还不错,但有些其实做工一般,且布料也不好。孩子逐渐形成的任性消费观让陈女士对“小主播”的直播间感到不满。

有业内人士表示,禁炒“网红儿童”是为网络环境整治再加码,为未成年人保护筑起更强防火墙,应当对网络直播中的暴力、低俗、危险内容和不文明用语作出严格限制,将未成年人的“视界”限定在保护的范围内。禁令的出台不仅是提醒那些“啃小”的父母别再透支孩子的未来,也是提醒那些推波助澜的网络平台加强自律、及时刹车。同时,有关部门应该拿出一个果断强硬的管理措施,除了出台禁令之外,还应建立网络直播申报、审批制度,对审查通过的直播平台在播内容时进行实时播控和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