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周夕二(中)和姐妹们一起跳广场舞。 记者 帅莹 高静 摄
本报记者 帅莹 高静
每天晚上六点半,周夕二一家都会准时来到小区旁的九曲河风光带。前天,到了老地方后,周夕二像往常一样和自己舞蹈团的姐妹们打起了招呼。“今天从哪首歌开始练起?”……大家互相交流起来。周夕二的老伴则沿着台阶走到下面的广场上,参与到另一个广场舞队伍中。周夕二的儿子、儿媳则带着孩子到一旁的沙地玩耍。
今年67岁的周夕二是“恒大舞蹈团”的发起人,“因为团员们都住在一个小区,彼此本来就很熟悉,加上大家又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便以小区的名字成立了这个广场舞舞蹈团。”舞蹈团成立至今差不多已有5年时间,在周边小有名气,已吸纳了16名团员,还参加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活动。正在跳舞的周夕二,仪态挺拔,动作优美,手中的扇子随着音乐挥舞,似蝴蝶穿梭花丛中,吸引了不少散步的市民驻足观看。“真看不出来这是一群平均年龄快60岁的业余舞蹈爱好者,她们跳得太好了!”一位围观市民发出了感慨。记者注意到,现场还有几位市民站在队伍的侧后方,模仿着周夕二的动作,翩翩起舞。一曲作罢,周夕二与团员们立刻聚集在一起。刚才的队形是否整齐、动作有没有跟上节奏……大家热烈地讨论了起来。交流过后,大家随即开始了下一曲舞蹈。直到晚上九点,舞蹈活动结束,周夕二才和家人集合一起回家。
周夕二告诉记者,现在跳舞是她最大的爱好。“以前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基本就是在家打打麻将,一坐就是半天。”周夕二说,那时候她身体不是很好,经常有些头疼感冒的小毛病。自从搬到新小区,看到身边有不少人跳广场舞,她和老伴便尝试接触,没想到跳出了一个舞蹈团。经过这几年的跳舞锻炼,周夕二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抵抗力增强了,身体也变好了。”
收获健康的同时,跳舞还成为周夕二结交朋友的“纽带”。除了自己的队员,她还认识了很多周边其他舞蹈团的舞蹈爱好者,大家时常会相约一起出门旅游,云南、苏州、无锡等地方都留下了她们的足迹。“疫情期间,因为不能出去跳舞,大家就通过微信分享日常生活,互相督促在家练舞。”周夕二说道。
这几年,随着城市文化娱乐设施日渐完善,市民的业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对此,周夕二很是感慨,不仅是自己,而且家人的文化娱乐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原来儿子、儿媳只有在周末休息时,才会带孙子、孙女去游乐场玩,现在家门口就有各种儿童游乐设施,想玩就能玩,比以前方便多了。”采访中,周夕二骄傲地告诉记者,她的孙子特别擅长打篮球,还被选为学校篮球队的成员,“现在正值暑假,他每天都会去小区附近的篮球场练球。”此外,儿子、儿媳周末还会带着两个孩子去离家不远的电影院看电影,生活很是丰富多彩。
周夕二一家人都在享受着各自的文化娱乐生活,彼此之间也都相互支持。“我经常要去参加各种舞蹈比赛,老伴就会特意骑车送我;儿媳是老师,学校里时常有一些舞蹈活动,她新学了一些舞蹈动作,回来后都会和我交流,我们互相学习;而孙子爱打篮球,我们全家人也都给予他最大的支持。”周夕二笑着说。
其实,不仅仅是周夕二一家,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城市文化建设的成果,行走在丹阳,处处都能感受到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广场舞、乐器演奏、象棋、露天电影……大家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增强了参与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无论是城市居民、农民,还是打工、创业的外地人,闲暇时总能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文化天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