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大咖齐聚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论坛 为“丹阳智造”把脉问诊

核心提示: 近日,丹阳高新区、市科技局、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联合举办了“合力共进智汇丹阳”2021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论坛

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论坛现场。记者 云莹 摄

本报讯(记者 云莹)近日,丹阳高新区、市科技局、力合智能制造产业园联合举办了“合力共进智汇丹阳”2021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论坛,邀请了多位业内大咖,以圆桌论坛、项目路演等形式,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为“丹阳制造”向“丹阳智造”跃升把脉问诊,提供智力支撑。

智能化对制造企业带来怎样的变革与机遇?如何推动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应用?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遇到哪些难题?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围绕这些问题,专家们各抒己见、碰撞思维的火花。他们认为,当前应充分发挥智能制造新动能、新方向、新功能、新路径、新物种、新格局优势,整合高校、企业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国内高精尖技术团队与丹阳本地企业的交流合作,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大家都知道智能制造好,但是怎么从传统‘制造’向新型‘智造’转变,从哪里切入,是困扰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难题。”北京动力源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新秋开门见山地说道。李新秋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从事汽车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已有30余年,见证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离开学校后,李新秋开始了二次创业。在她看来,创业不仅仅是简单地从事某个行业,更要聚焦行业升级。“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困难的过程。”李新秋说,传统制造业升级为智能制造,要向智能化管理要效益。“企业运行成本、产品质量、员工提质、技术升级等,都要统筹管理好。”她以汽车行业举例,汽车生产企业要建设智能工厂,不仅要打通企业自身质量管理体系,更要采集上下游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数据。打通全部流程后,生产者可以从装备、系统上直接获得数据,省去冗杂的人工环节。“现在的难点就是数据的上下贯通。”李新秋说,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特点,建议地方政府根据当地产业实际,选择一个行业先行推进。“摸清行业内的企业,利用新技术赋能,用统一方法推进智能化升级,最终打通全部数据,实现降本增效。”

“智能制造是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非常重要的手段。”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院长丁劲锋在论坛上说道。他认为,企业要转型升级,首先企业负责人要有创新意识,在技术、管理等方面都要创新;其次要重视人才、重视科研,有真金白银的投入;还要抓住政府出台的利好政策,借力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助推自身转型。此外,他还建议政府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对接,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为企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博士、高级工程师,深港产学研基地运动控制应用技术实验室主任蒋仕龙认为,用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非常契合丹阳当下发展的实际。“丹阳眼镜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全国80%、全世界50%的眼镜片都在丹阳生产,眼镜产业的智能升级是大势所趋,也大有可为。”蒋仕龙介绍,传统企业智能制造转型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是自动化阶段,实现生产自动化;然后是数字化阶段,通过采集设备信息,使设备的状态、人员操作的过程实现数字化;第三是网络化阶段,从设备、车间联网到整厂联网再到工厂与工厂、工厂与供应链、市场联网;最后就是智能化阶段,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综合优化所有数据,形成一个可操作的、加速响应的,能够改善工艺流程、缩短制造工期、压缩库存,符合个性化设计和制造的智能化过程。”

蒋仕龙和团队在本世纪初就开始涉足眼镜行业的智能化升级。“随着技术的演进,云工厂、云制造走进现实,极大地提高了眼镜个性化设计和制造的比重。配眼镜从线下一对一的模式,变成了电商制造模式,消费者只要在网上下单,不到实体店也可以完成眼镜配制。”蒋仕龙认为,眼镜产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但是通过自动化、网络化改造,利用新的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实现制造流程的升级,而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触及眼镜行业的痛点问题。同时,他认为眼镜产业转型升级要借助高校和研发机构的力量进行正向设计,引入AR、VR等人工智能新技术进入装配、调试、培训等各环节;政府也应引导高校和研发机构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人才短缺和技术创新等问题,推动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的生机。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