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店铺顾客身份审核不严 线上店铺进行“捉迷藏”式销售
警惕电子烟销售向未成年人“开绿灯”
图为店铺张贴的电子烟广告上明确标注“未成年人禁止购买及使用”。记者 高静 帅莹 摄
本报记者 高静 帅莹
近年来,因为“加热不燃烧”“不含焦油等有害物质”等比较优势,电子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销量也是节节攀升。炫酷的包装、显眼的海报吸引着未成年人的视线,虽然国家已明令禁止向未成年人售卖电子烟,但丰富的销售渠道、不规范的购买流程,显然已经让电子烟销售向未成年人开了“绿灯”。
近日,记者在市区的一家电子烟售卖点看到,店铺门口张贴了显眼的广告,画面中的电子烟产品五颜六色,造型别致,很有科技感,而画面下方则标注了“未成年人禁止购买及使用”“吸烟有害健康”等字样。走进店内,货架上放置了各式各样的电子烟杆和口味不一的烟弹。经过和店主沟通,记者得知,烟杆价格在200~300元之间,烟弹的价格则在30~100元之间,“来买电子烟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比较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当记者提及购买电子烟是否需要顾客出示身份证时,店主回应称,无须携带身份证,可以直接购买。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其他几家销售电子烟的店铺,大部分都不需要顾客出示身份证。“我们基本上都是根据顾客的外貌来判断年龄,不过现在一些未成年人长得很高,也比较成熟,真正想要区分是否是未成年人,还是比较困难的。”一位销售人员如是说,“我们不会强制顾客出示身份证,而且上门的生意谁会拒绝呢?”
一位中学教师告诉记者,她曾看到过班里的学生吸电子烟,为此她还特意开班会普及电子烟的危害,明令禁止不许吸电子烟,“初中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喜欢模仿、攀比和刺激,一旦周围有一个人吸电子烟,其他人就很容易跟随。”她表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一定要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关心他们的生活,发现有吸电子烟的情况应及时制止、正确引导。
未成年人是如何买到电子烟的?除了线下店铺顾客身份审核不严格外,还有一些线上店铺玩起了“捉迷藏”式销售。该中学教师告诉记者,她从吸电子烟的学生口中得知,电子烟是从线上购买的,“因为学生担心被看出来是未成年人,所以便从微商那儿买,而微商则是从电商平台获得的。”
随后,记者打开了某电商平台,输入关键词“电子烟”进行搜索,页面跳出了“绿网计划”,显示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得通过信息网络销售烟草专卖品。记者又输入“电子化雾气”,页面则出现了各式电子烟的充电器,但是不少商品图片中有“图不重要”“看字”等字眼。接着,记者随机联系了其中一商家,得到的回复是,线上只能售卖充电器,如果需要其他商品,可直接添加微信号。当记者询问是否需要提供身份证等信息证明是否是成年人时,对方则含糊其词,表示电商平台无法沟通,可添加微信了解详情。
加了商家微信后,对方直接发来了图文并茂的电子烟商品目录和价格表,各种品牌一应俱全。商家表示,挑选好后,可直接在微信上告知其品牌型号,转账后确认收货地址,每天晚上7时左右发货。整个过程中,商家完全没有询问、核实记者年龄或身份信息。
据了解,电商平台上售卖电子烟产品的其他商家大部分都是类似的销售模式,让消费者直接添加卖家微信,在微信上展示产品或提供新的交易链接,之后再在线上进行电子烟交易。以“电子烟充电器”这个关键词为“钥匙”,打开了电子烟网络交易隐秘世界的“大门”。
记者了解到,有研究表明,电子烟对身体依然有着严重伤害。电子烟烟雾和传统香烟一样,都含有尼古丁、各种重金属和甲醛等有害化合物。再加上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电子烟鱼龙混杂,一些电子烟中的尼古丁含量甚至严重超过普通香烟。如果吸入过多尼古丁,会有致命的中毒风险。尤其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一旦开始吸电子烟,烟弹中的尼古丁会让他们上瘾,进而影响大脑发育,造成终身不可逆的损害。
电子烟已经悄悄渗入我国青少年生活,这一现象值得警惕。据悉,今年3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烟草专卖局研究起草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此次修改考虑到了推进电子烟监管法治化,明确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的监管法律依据,并做好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衔接。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青少年吸食电子烟,完善立法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则需要家长与学校的正确引导。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家长与老师一定要告诉孩子电子烟的危害,教育他们主动远离电子烟和香烟。与此同时,商家更应该提高社会责任感,严格按照电子烟购买流程,确认消费者的身份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健康和未来负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