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印发《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其中明确“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等,引发不少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热议——
校内禁设小卖部,你怎么看?
本报记者 马骏
近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印发《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适应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需要,推动学校营养与健康工作,规范学校营养与健康相关管理行为作出要求。其中,第二十五条“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不得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的食品和酒精饮料,不得对含糖饮料、调味面制品等零食进行广告宣传”,引发不少老师、家长的关注和热议。
记者了解到,《指南》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和体育总局联合发布并组织推进实施,旨在规范学校营养与健康相关管理行为,推动学校营养与健康工作,全面促进学生健康。
对于校园内禁设小卖部,学生家长姚先生十分赞同。他告诉记者,他孩子马上高二了,校内小卖部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孩子的饮食健康,还影响孩子的学业。“孩子进入高中后,我每周会给他一些零花钱。高一下学期孩子的成绩明显下滑,我从老师和其他学生那里了解到,我家孩子不仅每天在校内小卖部买各种零食吃,还通过校内小卖部购买了一部手机,寄存在小卖部,偷偷使用。”在姚先生看来,孩子经常吃零食就会不好好吃正餐,营养就跟不上,而使用手机不仅影响视力,更加影响学习。
不过,也有家长对“校内禁设小卖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指南》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可为什么一定要关闭小卖部,而不是规范小卖部的经营?”家长林女士认为,由于学生只能在中午和下午放学这两个时间点走出校门,万一临时需要购买文具或日用品,校内小卖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之提供便利。相反,关闭校内小卖部,会给学生带来诸多不便。
“我们做老师的和家长们一样,都很关注孩子的健康。校内小卖部确实对学生的诱惑力不小,尤其是一些没有营养的零食,我们一直在提醒学生不要去买。”某中学一位老师认为,可以尝试在校园内放置自动售货机,售卖瓶装水、文具、生活用品之类的商品,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便利,也可让家长和老师少些担忧。
除了引发热议,记者了解到,该消息还引起了一波“回忆杀”,一些年轻人在得知该消息后纷纷感慨。“毕业好些年了,现在听到这个消息,那些学生时代和同学们一起喝汽水、吃关东煮的画面一下子全回来了。”“90后”小蔡觉得,校内小卖部里有很多学生时代的回忆,现在要禁设,让他有些感伤。
对此,一些家长认为,“校内禁设小卖部”为营造校园健康氛围开了个头。“要改变原先的氛围,单单禁设小卖部显然不够。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和家长双方对于学生健康的重视,学校方面不仅要在食堂管理上下功夫,也要让老师不断教导学生注意健康饮食。而家长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应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对其进行健康饮食的家庭教育,双管齐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位家长说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