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慈善义工张英华:
尽绵薄之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图为张英华(右3)带着队员走访困难群众。记者 茅猛科 摄
本报记者 茅猛科 通讯员 王国生
从小父母去世,她在众人帮助下健康成长,一直心怀感恩。长大后,为了回馈社会,她成了别人的知心大姐,成了困境儿童的爱心妈妈,成了贫困家庭的帮扶者。多年来,她热衷于慈善公益事业,和爱人韦辉明一起帮扶困境儿童、帮助贫困家庭,通过自身捐款、社会筹款等多种途径,为贫困家庭和社会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援助;她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奉献自己的爱心,想方设法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就是如意慈善公益服务团延陵分队队长张英华,于2020年底获得“十佳慈善义工”称号。
“我资助的第一个贫困学生,是云南的一个女孩,也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她今年已经高考结束,很可能会来我们江苏上学。”近日,当记者来到张英华家中时,她十分欣喜地告诉记者,高考成绩出来的当天,她就打电话给那位女孩询问成绩,并与之商量填报志愿事宜。原来,2015年夏天,张英华跟团旅游到了云南昭通的乔家县,在欣赏美景时,一位孩子的处境深深地刺痛了她。当地的这位女孩小娜刚要上初中,但她奶奶不同意,因为家中根本没有上学的费用。小娜小的时候,因为父母离异且都重组了家庭,只能跟着奶奶生活,奶奶辛苦工作供小娜上学。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奶奶无法再出去工作挣钱。在小娜小学毕业时,家里实在拿不出上学的费用,她面临着失学的危机。
“当时我从导游的口中得知了小娜的家庭情况,其家庭本来就困难,如果小女孩不能上学,以后的家庭环境基本无法再改变,所以绝不能让她辍学。”张英华说,最开始引起她关注的,是小娜的命运,因为自己小时候父母双亡,也是奶奶把她带大,不过她比小娜幸运的是,亲戚家庭条件都还不错,并且都很照顾她,她的成长过程中并不缺乏关爱。看到小娜的命运跟自己比较相似,张英华的保护欲瞬间被激发出来,“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帮助这个孩子。”
自那以后,张英华每年都会把小娜的上学费用寄给学校校长,校长则把每一笔花费做好记录并拍照发给张英华。每年过年时,张英华还会往小娜家里寄去1000元,希望她和奶奶能过一个好年。“这些年,我已经把小娜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张英华告诉记者,前不久,在她的建议下,小娜选择填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就看是否能被录取了,“如果能被无锡的学校录取,我会在她过来报到的那天去无锡陪她,之后也会经常去学校看她。”
谈起加入如意慈善的初衷,张英华坦言当时想的比较简单,就是为了能够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2017年,张英华在一个朋友的邀请下,加入当时的如意慈善公益服务团麦溪分队。之后,在身边朋友的帮助下,张英华组建了如意慈善公益服务团延陵分队并担任分队长。随后,张英华带着队员们一起走访一起帮扶,真正开始了自己的扶贫帮困之路。“在这几年的帮扶过程中,有一次经历让我感触最深。”张英华告诉记者,一次中秋节前,他们正在给贫困家庭发放中秋物资,一位大姐一看到他们,就拉着她的手哭了起来。“当时,我真的愣住了。”张英华说,“于是,我跟那位大姐说:‘你别哭,有什么事情好好说,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到你。’”在张英华的安慰下平静下来,那位大姐慢慢地告诉了她事情的原委。原来,这位大姐家住九里新村,本来家庭很幸福。然而,家庭突遭变故,儿子和丈夫都得了绝症,丈夫已经撒手人寰,靠着亲戚朋友的捐款儿子刚做完第一次手术。钱已经用光了,她恨不得跟儿子一起自杀,不想儿子再忍受痛苦。但是,她儿子还不到三十岁,同龄人都在努力工作、娶妻生子,如果就这样放弃,做母亲的于心何忍。看着这位大姐撕心裂肺的样子,他们一群人都很难过,于是张英华拿出500元钱,让她先拿回去给儿子买点吃的。随后,张英华赶紧向总队汇报这件事。通过进一步走访,了解了这位大姐的家庭具体情况后,如意慈善总队筹集8000元善款送到她手中。同时,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让社会上更多爱心人士知道她的遭遇并施以援手。“现在每逢中秋节和春节,我们去她家派发物资时,都能看到母子俩脸上幸福的笑容,我们也颇感欣慰。”张英华不无感慨地说。
“当然,这几年能够坚持做公益,也少不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张英华告诉记者,每次在她遇到困难家庭或是其他帮扶活动需要筹集资金时,她爱人韦辉明以及身边的朋友都会给予她支持,就像前不久在延陵学校设立励志奖学金时,韦辉明就以爱心人士的身份捐助了一部分资金。“正是因为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有一颗做公益的心,我才能够带领延陵分队一直坚定地走下去,才能去帮助更多的困难家庭。”张英华说,“这也是做公益正确的方式,因为公益是需要依靠大家的,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