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帅莹 高静
“老板,帮我称10块钱的凉菜。”
“好了,一共15块。”
“可我只要10块钱的!哎,算了,就这样吧。”
生活中,不少市民都曾遇到过购买称重类商品时,被商家“强行”加称的情况,少则几角钱,多则十几元,让人很是无奈。
市民小钱对商家“强买强卖”的加称行为深有感触。“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菜,本来只想买半斤肉,可商家给我称了6两。”小钱表示,她不止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有一次去买鸭脖,只准备买25元左右,可由于商家称多了,我最后付了40元。”小钱说,由于服务员已经打包,她便没有和对方争论,只能吃“哑巴亏”。
采访中,市民周女士表示,她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前不久,她去市场上买凉菜,当时明确跟店员表明称一份15元的凉菜,但店员称多了一点,最后她支付了15.9元。“因为加得不多,所以我就没说什么。”周女士说,当时由于自己还有其他东西要买,所以便将凉菜寄放在店内,过会再来取。可半小时后她来取时,店员翻找了半天后表示,凉菜可能错拿给其他顾客了,只能再重新称一份。“之后,店员便又重新称了一份凉菜,我记得当时电子秤上显示16.2元,随后店员拿掉一些,直到电子秤上显示15.9元。”对于店员的这一举动,周女士感到很无语,“既然多出3角钱都能称得这么精细,为什么最初我要15元凉菜时就硬要给我多加9角钱呢?”
不少市民表示,生活中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果商家给每个顾客都多称一点,那积累起来的量也很可观。“商家此举只考虑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提高自己的营业额,却没有考虑到顾客的实际需求。”市民胡先生说,看到店员将商品打包好后,很多顾客都会碍于面子,不愿意与店员争论,从而默认了这种加称行为,而商家也将加称逐渐发展成一种销售手段,让顾客在店内多消费,为原本不需要的部分买单。
对此,律师表示,消费者有权维护自己的利益,当发现商家对自己购买的商品强行加称而自己并不需要的时候,要毅然拒绝,没有必要为多出来的部分买单,更不能因此产生浪费的行为。作为商家,不应在营销手段上“费尽心机”,获取一时利益,而应优化服务质量,专注商品品质,毕竟诚信经营才是商家的生存之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