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警惕“空调病”“冰箱病”

核心提示: 殊不知,空调、冷饮在带来清凉的同时,也会带来疾病,如果过于“贪凉”,可能会患上“空调病”“冰箱病”。

病从“凉”起

夏季警惕“空调病”“冰箱病”

本报讯(记者 帅莹 高静)“天气炎热,出门一趟就一身都是汗,一出汗浑身就黏糊糊的很不舒服!”最近,不少市民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自进入夏季以来,我市气温逐渐升高,最高温基本在30℃以上,很多市民都更愿意待在空调房中,吃着冷饮,好不惬意。殊不知,空调、冷饮在带来清凉的同时,也会带来疾病,如果过于“贪凉”,可能会患上“空调病”“冰箱病”。

市中医院针灸科医生孙亚涛告诉记者,自进入夏季以来,科室里接诊了不少“空调病”患者,这些患者由于长期处在空调低温环境中,出现了头晕、头痛、四肢肌肉及关节疼痛等症状,“这是因为寒主收引凝滞,不通则痛,受寒是造成各部位疼痛的主要原因。”孙医生表示,“空调病”其实是对贪凉引起的相关疾病的统称。虽然空调、电扇这类清凉用品可能成为“健康杀手”,但市民也无需因噎废食,只要正确使用,就能既获得清凉,也不会造成身体不适。

孙医生介绍,“空调病”的根源主要来源于夏季的两大消暑用品,电扇和空调。很多老年人觉得空调房的温度过低,习惯使用电扇度夏,“如果直接将电扇对着面部或关节等部位吹,容易造成面瘫和躯干部位的疼痛。”他提醒,家中使用电扇时,最好将电扇调整成“摇头模式”,或者将电扇对着身边的墙壁吹,再让反弹回来的风吹在身上,这样风会相对柔和一些。如果家中条件允许,最好使用吊扇,“吊扇兼顾的面积大,离身体各部位距离更远,风吹在身上也会感觉更舒适。”

而对于怕热的市民来说,高温天气则恐怕要靠空调“续命”。孙医生介绍,通过询问近期接诊的患者得知,不少人在夏天都是以“空调+凉席”,或者“空调+电扇”的方式解暑,“这是极度贪凉的方式,虽然当时会觉得很舒适,但可能会直接造成关节和各部位疼痛、僵硬。”孙医生提醒,使用空调时不要铺凉席,可以采用“空调+被子”的形式,身体处于不出汗,也不感觉冷的状态为佳;同时,要合理调整空调温度,室内与室外温度不要相差过大,尽量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6℃左右为宜;在空调房中,出风口同样不能直接吹在人身上,上班族可以准备毯子或者自行添加衣物,尤其注意不能在大汗淋漓时,从户外直接进入空调房内,应等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打开空调。

“一旦市民出现‘空调病’的相关症状,不要过度紧张。”孙医生建议,患者可以采用温热疗法来缓解疼痛,如果疼痛加剧,则需要前往医院进行治疗,“一般我们会对患者采取针灸疗法,2~3次即可缓解‘空调病’带来的疼痛。”

除了“空调病”,夏日的另一大健康“杀手”就是“冰箱病”。孙医生提醒,夏季过多地食用冷饮或冷食易造成胃黏膜损伤,还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也就是所谓的“冰箱病”。

孙医生介绍,每到夏季,因大量食用冷饮导致身体不适的患者很常见,“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内的阳气处于发散的状态,此时对寒凉食物的抵抗力比较弱。”从冰箱里取出的食物温度与人体温度相差较大,此时若快速且大量进食冷食,可能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导致生理功能失调,诱发头晕、头痛等一系列症状,同时还会造成患者消化能力下降,饮食胃口减弱,也可能会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如果市民本身就体质虚寒,那么更容易出现如腹泻、腹痛、消化能力差等消化系统疾病,所以这类人群在夏季更应少食或不食冷饮。”

孙医生表示,患有虚寒性疾病,可以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冬病夏治’的原理就是,夏天自然界阳气足,结合温热、补火的药物,可以祛除体内伏寒,使虚寒性疾病症状在冬天时可以得到缓解。”孙医生介绍,“冬病夏治”主要采用三伏贴的方式来治疗,在伏前、初伏、中伏、末伏以及伏后贴上三伏贴,一年6次,三年为一疗程,可以很大程度缓解虚寒体质人群的不适症状。

为了避免患上夏日疾病,市民尤其要注意不可过于“贪凉”。孙医生提醒,在炎热的夏天,市民应注意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也不可贪吃冷食;傍晚或者清晨温度较低的时候,可以选择慢走的运动方式,促进汗液排出,夏季适当流汗反而有益身体健康,“如果感觉身体严重不适,应该及时就医。”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