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医生在为就诊儿童进行检查。记者 姜康 摄
本报讯(记者 姜康)随着夏季来临,气温升高,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手足口病是怎么回事?该如何预防?17日,记者来到南京市儿童医院丹阳分院采访了相关医生。
在该院儿科病房,吴女士正带着2岁的儿子在一旁玩耍。吴女士告诉记者,她儿子前段时间反复发烧,后被确诊为手足口病而入院治疗,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已逐渐康复。
记者了解到,手足口病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轻症的患儿7天~10可自愈。患儿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疼痛;发热1天~2天后,在舌头、牙龈或者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这些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形成溃疡。
“5岁及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易感人群,每年4月至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大部分手足口病患儿的症状都较轻,对症治疗后预后良好,一般一个星期痊愈。”南京市儿童医院丹阳分院副主任医师戎建东告诉记者,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传染性较强。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过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会经水感染。
“手足口病有1天~10天的潜伏期,只有当孩子的手心、脚心、口腔出现了疱疹,大部分家长才会意识到孩子可能患上了手足口病。其实,手足口病是有早期信号的,比如幼儿哭闹次数增多,口水增多,饮食不正常,食欲下降,拒食、易惊等;大一点的孩子出现嗜睡、呕吐、头痛、手抖、脚抖、走不稳、站不住等情况;高烧39℃以上,且持续三天不退。”戎医生表示,一旦孩子出现上述症状,特别是有手足口病接触史的,家长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避免再次交叉感染。
戎医生提醒广大市民,不仅仅是儿童,成年人也会感染手足口病,且患病后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病毒仍会被传播,需要多加注意。对于手足口病的防护,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都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