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绳、香囊、鸭蛋袋,传承习俗传递爱

核心提示: “我找了好久,终于找到端午手绳了!”11日,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在辗转多个市场后,她终于买到了心心念念的端午节节日饰品。

本报记者 高静 帅莹

“我找了好久,终于找到端午手绳了!”11日,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在辗转多个市场后,她终于买到了心心念念的端午节节日饰品。

刘女士是“新丹阳人”,两年前跟随爱人定居丹阳,今年刚生了宝宝,马上就到端午节了,她想给宝宝准备一些端午饰品,“我是扬州人,从小我就知道端午节有佩戴五彩绳和鸭蛋袋的习俗,这是过节的仪式感,也是一种传统文化。”

刘女士介绍,一般来说,在端午节前半个月左右,家乡农贸市场就会有小商贩摆摊售卖五彩绳、鸭蛋袋以及虎头模样的鞋子等。所以从上周开始,她便在家附近的农贸市场、超市寻觅此类商品的身影,但一直没有收获。“身边一些丹阳本地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并没有此类习俗,也没有见过类似的商品。”刘女士有些遗憾,本来想在端午节给孩子带上这些特别的习俗用品。

直到前两天,在与一位长辈的交流中,刘女士得知市区万家欢市场可能会有此类商品,她便立即前往寻找,在市场里绕了一圈,总算找到了端午节手绳,“这些手绳都是经过编织的,与我小时候佩戴的款式似乎有些不同,更加别致了。”

跟随刘女士,记者来到了万家欢市场。走访中,记者注意到,市场里售卖端午饰品的仅有两家,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并不算很多。记者看到,一些手绳上挂上了编织的粽子、布艺小老虎等装饰,看起来小巧可爱。一位店主告诉记者,其实端午节一直有佩戴五彩绳的习俗,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了,“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来买,送给自家孙子、孙女,寓意安康吉祥。”该店主表示,如今端午手绳一类的商品销量并不高,所以备货数量、种类也不多,“五彩绳经过发展,形式、编法各式各样,不再是原来单调的风格,节前几天可能买的人会稍微多一些,但应该也不会太多,有些习俗已经被淡忘了。”

随后,刘女士又挑选了好几条五彩绳以及鸭蛋网袋,“我打算再买一些送给身边的朋友和邻居,之前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发现大家对这些物件都挺感兴趣的,所以想和他们分享一下。”刘女士觉得,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习俗,这些习俗有着特殊的含义,应当传承下去。

“我记得小时候一到端午节就得戴五彩绳,等到农历六月六再解开扔到屋顶上;端午节那几天,小孩子们还会在脖子上套个鸭蛋网袋,里面放上煮熟的咸鸭蛋,在学校的时候就会不停地抠,回到家,咸鸭蛋上千疮百孔,同学们还会互相比较鸭蛋的大小……”刘女士笑着和记者分享小时候端午节的趣事,“这些回忆都是美好而珍贵的,希望传统习俗可以被重视起来,让现在的孩子也能感受到传统节日中的乐趣。”

走访中,记者从老一辈丹阳人口中了解到,除了五彩绳、鸭蛋袋,香囊也是端午节的重要节日饰品。一位家住华南新村的奶奶告诉记者,她前两天还参加了华南新村社区开展的学做香囊活动,一针一线亲手缝制,这个小小的香囊里包含着自己满满的祝福,“香囊做好后,送给了我的小孙子,孩子非常喜欢。”她觉得,这种形式的活动很有意义,让大家参与节日礼品的制作过程,既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又可以深刻了解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