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受助者感谢老师和孩子们的爱心善举。记者 郡玉 摄
本报记者 魏郡玉 通讯员 唐静
“义卖”+“义捐”,这是西门好孩子幼儿园热心慈善公益事业的缩影。从2017年开设“六一基金”以来,好孩子幼儿园带着孩子一起从事公益事业,用孩子们义卖所得的钱,去帮助贫苦的家庭,让孩子们在公益中学会奉献。
在“义卖”中埋下慈善“初心”
每年“六一”儿童节,数百名家长和孩子在好孩子幼儿园内支起小摊,摆上闲置文具、书籍、玩具、饰品、手工等“商品”,一个跳蚤市场就开始“营业”了。
“老师和家长都说义卖是为了献爱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也想帮助他们,让他们过得开心。”小班的王诗瑜告诉记者,为了能卖更多的钱,充实“六一基金”,她拿出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并积极地去其他“摊位”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一上午的时间,共筹集到“义卖款”8000余元,学校将把这笔钱存入“六一基金”,分批次送给需要帮助的家庭,传递爱心和温暖。
用“义捐”散播幼儿浓浓“暖心”
为了培养孩子们关爱他人的品格,好孩子幼儿园邀请部分幼儿及家长代表,共赴贫困家庭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
在突患病毒性心肌炎的小女孩家中,记者了解到,小女孩的爸爸妈妈都是聋哑人,无法与人交流,而小女孩的太奶奶已年逾九旬,却为了照顾家里,不得不承担起对外交流的“工作”。前不久,小女孩突然患病,给这个家庭笼罩上了一层阴影。目前,小女孩仍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后续昂贵的医疗费让全家人十分头疼。
除了牛奶、食用油等生活物资,好孩子幼儿园的老师们送上了慰问金,随行的家长和孩子们共同献上了爱心。面对大家的帮助,小女孩的太奶奶和姑奶奶泪眼婆娑,连连道谢。
让“公益”点燃幼儿助人“爱心”
老师们带着爱心“义卖基金”,孩子们扛着凉席和食用油,在不算宽阔的乡间小道弯弯曲曲绕了多回,才终于在司徒镇丁庄村内较为偏僻的地方寻到了刘正奎的家。破败的红砖瓦房,像是废弃不住的老房子,打开布满裂纹的木门,屋内的“空”“旧”“暗”顿时映入眼帘,“家徒四壁”不过如此,孩子们见到如此情状,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记者了解到,刘正奎老家浙江兰溪,家庭贫困。为了生活,刘正奎来到我市司徒镇养蜂产蜜,已经有15年。年景好的时候每年能赚3~4万元,但收入十分不稳定,而他的妻子患精神分裂症已有二十多年,常年看病吃药,所有的琐事都落在刘正奎一人身上。如今,妻子患癌,所需医疗费更是一笔天文数字。曾想着努力挣钱,让妻子和女儿过上好日子的梦想,也是愈加遥远。
在刘正奎家中,孩子们敛住了平时嬉笑玩闹的脸,主动帮忙铺凉席、套枕头。老师鼓励刘正奎女儿好好学习,把大家对她的关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并承诺将持续关注她的学习生活状况,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慈善只有起点,爱心没有终点。我们不会停下脚步,将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更多的人,让这个社会充满爱。”幼儿园老师赵林花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