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光荣”的书信

核心提示: 在丹阳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二楼的一处展柜内,一封白底红字的书信格外引人注目。

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寄给周铮父亲周嘉善的书信。

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通讯员 孙国武

“周嘉善先生:周铮同学在京沪杭解放之后,毅然投入本校,学习革命知识,数月以来,该同学努力学习,遵守校规,进步(很)大,已初步确定了革命的人生观,立志为人民服务,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这是该同学的光荣,也是先生全家的光荣……”

在丹阳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二楼的一处展柜内,一封白底红字的书信格外引人注目。收信人是周铮的父亲周嘉善,署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时间是1949年10月15日。虽年代久远,书信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毛泽东与朱德两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清晰可见。

周铮出生于1930年,1949年前在丹阳社教附中(省丹中前身)读书,1949年4月参加革命,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毕业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司令部保卫队侦查员,解放后历任铜川矿务局副科长、副处长、煤炭部西安煤矿设计院计生办主任。周铮的丈夫雷保生于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任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的警卫参谋,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挺进大别山以及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这对革命夫妻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相伴一生。

“周铮就是我们丹阳本地人,她与丈夫雷保生的一些历史物件,是周铮的弟弟周松涛近两年捐赠给我们纪念馆的。”丹阳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王玉娟告诉记者,在由叶鹏所著的《从太行山到西南局——雷保生革命生涯纪实》一书中,清楚地记述了这封书信上的内容,“书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年轻革命者的期盼,‘光荣’一词反复出现在书信之中,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记者从该书中查找到了有关这封书信的记载,相关内容现在读来仍让人振奋不已:“由于全国人民及人民组织起来的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及毛主席英明领导下,经过了长期的艰苦战斗,已使我们的人民革命在全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我们人民自己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了,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荣任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我们的国家从此开始走上繁荣、昌盛、幸福康乐的道路。但是还有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力量,尚待肃清,待解放区的广大同胞渴望我们去解放,繁重的国家建设工作要我们来承担。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有知识的革命青年当然更要积极努力参加,因为这是全国人民对我们的希望……”

周铮的弟弟周松涛回忆道,二姐周铮原名周韵声,参加革命后改名周铮,意思是铁骨铮铮跟定共产党。周铮虽然在家中排行老二,但大姐长期不在家,她是家里事实上的老大,“据父亲说,二姐周铮从小争强好胜,很有男孩性格。二姐7岁时,日军攻陷南京,全家人只能逃难,此时她就已经可以照顾奶奶和妹妹,每天都与父亲一起拿着饭钵到难民点领取一点稀粥。她会先让奶奶和妹妹吃,然后再去排队,领不到了便自己饿着肚子。”

周松涛介绍说,周铮在丹阳社教附中(省丹中前身)读书时,老师是地下党员。受老师的影响,她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各项进步活动,发传单、贴标语、宣传党的主张。1948年年底的一天,一位张姓地下党员被国民党追杀,腿部受伤。老师安排周铮协助掩护转移,她毫不犹豫地把伤员搀扶到自己家的柴草房躲藏起来,瞒过了家人,也躲过了国民党的搜捕,第二天又成功将伤员转移出城。后来不知何人告发,当局得知周铮参与了此事,将她抓捕关押在县警察局。父亲不得已请出丹阳社会名流吕凤子先生作保(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曾任国立艺专校长),周铮这才被保释出来。周松涛回忆说:“解放后,当初被二姐营救的张姓地下党员已经在南京担任了领导工作,不久他就辗转找到我们家,登门致谢。父亲告诉他,周铮已经参加革命,随二野去了重庆。他听后很高兴,并要走了二姐的通信地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还一直保持联系和交往。”

“2011年10月,二姐因病去世。这些年来,我每年都坚持去给二姐扫墓。”周松涛说,“在我心目中,二姐就是那个年代那些热血青年的真实写照,他们怀揣着对国家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他们为此感到无上的光荣。他们如同朝阳一般,那么阳光,那么美好……”

 

责任编辑:吴淋淋
相关阅读: 书信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