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山路一路口部分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未佩戴安全头盔。 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去年10月1日,我市开始对不佩戴安全头盔驾乘电动自行车的行为进行处罚,标志着我市的电动自行车进入“头盔时代”。如今,半年时间过去了,近日,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市民摘下了头盔,心中的那根安全之弦松了。
“这一新规定刚实施的时候,驾乘电动自行车的市民纷纷戴上了安全头盔,当时的情况还是很好的。”市民刘先生说,“我记得,当时交警部门还用上了无人机,对不佩戴头盔的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进行拍摄曝光,宣传和查处力度很大。”不过,几个月时间过去了,刘先生觉得,现在驾乘电动自行车佩戴安全头盔的情况反而不如起初了。
近日,记者在我市多个路口进行走访时注意到,与实施“一盔一带”之前相比,不少市民现在确实养成了驾乘电动自行车佩戴头盔的好习惯。“作为普通市民,配合的关键在于理解,而是否能持之以恒,关键在于习惯的养成。”在新市口,市民周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他家中的安全头盔总是放在大门口的鞋架上,换鞋出门前,他会记得拿上头盔,即便有时偶尔忘记了,家人也会提醒。“起初确实觉得有些麻烦,但仔细想想,毕竟是为了自身安全,所以应当养成这个习惯。”周先生说。
不过,记者发现,也有不少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没有佩戴头盔。“我有带着啊,就在后备箱里。”当记者询问一位没有佩戴头盔的市民时,这位市民显得底气十足。
记者注意到,现在,有部分电动自行车驾乘人竟与交警玩起了“猫鼠游戏”。“戴着太麻烦,我都是放在车子的后备箱里,远远地看到前面路口有交警了,就停下来戴上。”一位市民坦言道。
实际上,与这位市民有相似做法的人并不在少数。佩戴头盔只是担心被罚款,这样多少有些应付的想法,自然无法养成佩戴头盔的习惯。有民警表示,从近段时间检查的情况来看,还是有部分市民没有养成戴头盔出行的好习惯,交警部门希望通过罚款和劝导的措施,让更多驾乘电动自行车的市民佩戴好安全头盔,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在中山路与城河路的交界路口,记者看到,在等红灯的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中,有多位没有佩戴头盔。当时正是附近一所幼儿园放学时间段,记者注意到,几个坐在电动车后座上的孩子同样没有佩戴头盔,让人为之担心。“之前天气冷,佩戴头盔不仅安全,还能保暖。这段时间,气温渐渐升高了,有些人就不愿意再戴了。”一位市民说,“之后,随着气温持续升高,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不佩戴安全头盔的情况应该会比现在更多,真让人担心。”不少市民在受访时认为,应当在夏季到来前,加强“一盔一带”宣传,不能让心中那根安全之弦松了。“交通事故虽说经常会发生,但毕竟不是高概率事件。很多人都会比较麻痹,认为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殊不知,那‘万一’的概率发生在自己身上可不就‘百分之百’了吗?千万不能大意啊。”有市民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据相关统计,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小汽车是导致交通事故死亡最多的车辆。其中,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死亡事故中,约80%为颅脑损伤致死。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能够将交通事故死亡风险大幅降低,对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业内人士认为,说到底,“一盔一带”只是交通安全教育的一个抓手,交通安全意识的全面深化不能止于“一盔一带”,要以守护人民生命安全为目标,瞄准一个个长期存在的陋习隐患攻坚克难、攻城拔寨。有关部门应当建立长效跟踪监测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安全头盔和安全带使用率提升、交通事故伤亡率降低等大数据,像打击酒驾、醉驾一样持之以恒抓到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