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了一个多月托班,因为生病不想继续上,家长让幼教机构退还剩余的费用,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等孩子大些再接着上——
只延期不退费,未料机构停业了
本报记者 马骏
“交了几千元钱,可前前后后只上了一个多月。现在人家说关门就关门了,我这钱花得太冤枉了……”去年下半年,市民严先生在界牌镇某幼教机构为孩子报了一学期的托班,交了3800余元。不久前,严先生接到该机构相关负责人的通知,表示托班不再办了,已经停业。对此,严先生希望该机构退还剩余的费用,但与负责人沟通无果。
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退费困难、虚假宣传等问题也屡遭消费者投诉。其中,又以“退费难”而引发的纠纷居多,对此消费者颇感无奈。
严先生告诉记者,该幼教机构的费用是按一个学期来收取的,一学期大概4个月时间。“孩子上了一个月就生病了,我就寻思着不去上了,当时就想让幼教机构把剩余的钱给退了,但遭到了对方的拒绝。”严先生说,“相关负责人表示,孩子刚参与集体生活,身体上难免会出现不适应,习惯了就好,让我不用太担心。”
然而,没过多久,严先生的孩子再次生病了。“那段时间,家里人经常为此发生争吵,结论就是孩子还小,免疫力不足,不该在这个时候把孩子送去托班。”严先生表示,他与幼教机构就此事又进行过沟通,“他们的意思是钱不能退,不过可以等孩子大些再接着上,课时可以延后。”
吃下“定心丸”的严先生自此便不再提“退费”一事。
而让严先生没想到的是,今年2月,眼见学校和一些教育机构陆续开学了,但孩子所在的幼教机构却迟迟没有“动静”,严先生便联系该幼教机构负责人,得到的答复竟然是“不办了”。
“办不下去停业我能理解,但问题是,关门不要紧,剩下的钱得退给我啊!”严先生说,“提到钱,这位负责人赶忙撇清关系,说他只是机构日常管理的负责人,并不是老板,而且他也联系不上老板。”这样的回复让严先生深感无奈,“机构的人都说找不到老板,那我们这些消费者又能去哪儿找人讨说法呢?”
记者了解到,解决教育培训机构管理问题早已有章可循。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2020年6月,教育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中,也再次重申并明确线上培训机构按课时收费的,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60课时的费用。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校外培训风险提示,提醒广大家长给孩子选择培训机构和缴纳培训费用时,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培训机构,不一次性缴纳超3个月或60课时的培训费用。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培训机构出于盈利的考虑,会用尽各种手段来鼓励消费者买课、囤课,以充值优惠、买多送多等方式,诱导消费者一次性缴纳超期高额培训费用。然而,一旦消费者想要退款或者遇到培训机构因资金链断裂导致运营困难,先前的退费承诺往往难以兑现。
业内人士表示,退费困难的问题频频发生,一方面反映出当下校外培训机构普遍存在的经营及管理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薄弱。要从根本上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行为,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强化监管;另一方面也需要尽快完善有关教育培训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教育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确保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在签订课程合同时,要充分了解相关培训机构的纠纷处理方式,相关细节提前在合同中约定,这样既可以通过明确权责的过程检验教培机构,减少机构打“擦边球”现象的发生,也有助减少事后维权消耗的时间与精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