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云阳街道石城村小马甲自然村一直延续着丧事大操大办的风俗,最近,在村干部和村里长辈的支持下,村民杨正娥操办婆婆丧事时选择了简办,在她看来——
“厚养薄葬”才是真正的尽孝道
本报记者 贺丽华
“这次能够丧事简办,多亏了村干部和村里长辈的支持,我们因此节省了不少开支!”近日,云阳街道石城村小马甲自然村小马甲组村民杨正娥在谈到自己前段时间操办的一场丧事时,心怀感激地说道。在她看来,“厚养薄葬”才是真正的尽孝道,生前多一些关爱,逝后少一些攀比和浪费。
丧事简办,宴席从七八十桌缩减至二十九桌
杨正娥今年64岁,半个月前她的婆婆去世,丧事就在村里操办。按照村里原本的旧风俗,杨正娥和爱人需要宴请小马甲自然村包括小马甲组和刘甲组的所有村民。考虑到疫情还未完全结束,为此,她特地邀请了村民小组长马玉正以及村里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辈来家里商量丧事到底如何操办。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决定“简办”。“村里上一次办丧事是在去年春节期间,当时因为疫情形势非常严峻,所以主人家采取了丧事简办的做法,如今虽然疫情形势持续好转,但村干部觉得依然不能放松警惕,同时大家也希望村里大办丧事的旧风俗能够自此改一改。”杨正娥说。
因此,婆婆的丧事杨正娥仅邀请了亲朋好友以及村民小组代表来参加,共筹备了29桌宴席。而这要在以前,至少需要准备七八十桌。“这一点都不夸张,我们村里共有100多户村民,以前每次有人家办丧事,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到场参加宴席。”杨正娥说,全村村民都来场面固然壮观,但排场越大,开支就越大。
而对于村民而言,大家参加宴席就得送上一定的礼金,过去是50元,现在至少100元,虽然数额不算太多,但对那些和主人家非亲非故的村民来说,这笔开支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对于主人家而言,每多一桌客人就得多开支1000多元,这对一些经济状况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增添了不少负担。因此,杨正娥真心希望村里能够改掉大办丧事这一旧风俗,“毕竟我们这一辈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成家后需要同时照顾四位老人,已属不易,不该再让他们独自承受如此大的负担。”
生前厚养,无微不至的照顾让老人安度晚年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大办丧事才能显得“有孝心”,但杨正娥认为,“厚养薄葬”才是对老人真正的尽孝。“婆婆89岁去世,是高寿老人,虽然她生前独居了许多年,但我们也时常陪伴在她身边,她一点也不寂寞。”杨正娥说,其实婆婆的身体状况一直很好,过去生活都能自理,直至2016年,婆婆因患白内障而突然失明,这些年才由子女们轮流照料。
由于丈夫忙于工作,杨正娥便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责任。这几年,为了照顾好婆婆,她花了不少心思。比如婆婆患有胃病,牙口又不好,所以她准备一日三餐时,都会将食物煮得烂一些,同时多做一些像肉圆之类易咀嚼的食物。“婆婆不喜欢吃青菜和豆腐,早上爱吃生姜,平时则喜欢吃鸡爪,我担心她嚼不动,所以都会给鸡爪剔骨,再尽量炖得烂一些……”说到为婆婆准备饮食,杨正娥滔滔不绝。她还表示以前给婆婆送餐时,必须要做好保温工作,防止婆婆吃了冷的食物后胃里受凉,“虽然婆婆住的地方离我们家很近,但冬天送餐时,饭菜依然冷得比较快,所以我特地准备了一个竹篮,上下层都铺上厚垫子,这样送过去,婆婆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了。”
从早晨扶婆婆起床,然后给她洗脸、喂药,将坐便器清理干净……到晚上给婆婆洗脚、扶她上床睡觉。这几年,杨正娥就这样日复一日、事无巨细地照顾着婆婆。而婆婆虽然双眼失明,但在家人的陪伴下,心情总是格外舒畅。“除了每年的9、10月份,她尿频、尿痛的旧疾复发时会经历一阵难熬的日子。”杨正娥说,为了减轻婆婆的痛苦,她每年都会提前去医院配药,然后每天坚持给婆婆泡药浴。虽然为此杨正娥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但为了能让婆婆舒服一些,她觉得这些付出都很值得。
“趁长辈在的时候,给他们好的生活,确保他们衣食无忧地安度晚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道,至于他们去世后的葬礼,各个家庭则应量力而行,不能为了面子而比谁家的排场大。”杨正娥说,事实上多数村民都不愿意大操大办,但这么多年延续下来的旧风俗,很少有人敢站出来予以抵制,这里面既有面子问题,也有从众心理问题。因此,她也希望大家都能够拒绝丧葬陋习,支持丧事简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