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居民志愿者在搬移信报箱。 记者 陈晓玲 摄
本报记者 陈晓玲 通讯员 胡斐
“小区里的信报箱好多都已经打不开了,使用率也不高,是不是可以把它们挪个位置?这样原来的地方就可以增设一个停车位。”
“大家有什么看法?”“我同意!”
“我觉得可以!”
“那我们就召集几位志愿者来做这个事情,愿意参加的可以主动报名!”
……
1月15日晚上8点半,在教师新村业主微信群里,针对居民“点单”的小区问题,群主王伟主持了一场特殊的“讨论会”,他是丹阳菩提树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民政公益创投“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项目的负责人。微信群内300多位居民各抒己见,并对该事项进行了投票表决。表决通过后,王伟又在群里召集志愿者。
第二天下午一点半左右,8位居民志愿者如约来到小区小广场,为搬移信报箱做准备工作。每搬走一个信报箱,志愿者都会将留在地面凸出的螺丝清除,以防伤人伤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志愿者们终于顺利完成了小区所有信报箱的搬移工作,新增了20个停车位,也为“车位治理”的推进开了一个好头。
1996年建成的教师新村小区,现有住户500多户,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由于长期缺乏物业管理,小区内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随着居民私家车逐年增多,汽车与停车位的供需矛盾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去年年底,教师新村社区居委会成立后,社区党支部书记赵越霞便开始思考该小区的管理问题。
经过入户走访了解居民需求和一系列前期准备,今年1月份,教师新村社区引进了丹阳民政公益创投“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项目,通过“三社联动”,消除教师新村小区治理顽疾,打造小区管理新模式。
“‘三社联动’,是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共建单位)为资源、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为支撑,形成三者互联互补互动。我们让公益组织社工通过调查,开展居民议事,宣传动员居民志愿参与。同时搭建多元化、参与式平台,建立对等对话机制,畅通居民的利益和诉求表达渠道,最终目的是让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让小区脱离‘无人管’现状,走向‘一起管’的治理新局面。”赵越霞告诉记者,进行这样的探索,她丝毫没有经验,既要学习借鉴其他省市的成功案例,又要因地制宜探索最合适的模式,这些,她都是和王伟以及居民们边讨论边尝试,“我们首先组建教师新村业主微信群,发动一些热心的业主收集小区居民信息,同时安排社区志愿者和公益组织社工到小区里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宣传,仅仅用了四五天时间,便让这个原本只有群主和一名成员的微信群发展到了300多人。让居民在微信群内‘点单’问题,集体讨论表决,就是相互讨论、摸索出来的方法。”
“车位治理”初见成效,让赵越霞和王伟对“三社联动”更加有信心。“这可以说是小区从‘无人管’走向‘一起管’的开端。”赵越霞说,“通过这样的模式管理小区,不仅居民住得更舒心、安心、放心,对公益项目、社区工作等也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仅仅一个多月,教师新村小区的环境、文化氛围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目前,该小区已初步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共治共建共享新格局,创建了居民自管自治的互动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
对此,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小区居民。“过去大家心里都憋着一口气,现在通过我们自治,小区环境变好了,大家心情舒畅了,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教师新村居民陶光耀笑着说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