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静
近日,陕西西安一名小男孩站在店外隔着玻璃窗看妹妹吃肯德基的视频在网上走红。出现这种情形,是因为哥哥英语考试没考好,所以没奖励;而妹妹考得不错,所以有奖励。家长对此回应称,这是根据之前和孩子的约定来执行的,其实也买了哥哥的那一份,只是让哥哥先在外面思考一下英语为什么没考好。最近,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也陆续发放,该视频中家长的做法也因此引发不少市民关注。
“这种做法挺常见的,我也经常通过奖励督促孩子努力学习。”市民王先生的孩子上小学五年级,“从二年级开始,我便和他约定,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如果在班级前10名,他就可以到商场里挑选一个他喜欢的玩具,否则就得每天减少15分钟玩手机的时间,一直到考试成绩达标。”在王先生看来,这种方式可以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讲道理的方式往往不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玩具对他们的吸引力相对来说更大,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告诉孩子,想要得到自己心仪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
市民胡女士也有类似的观点,但她并不是以具体的成绩作为孩子的奖惩标准。“只要孩子成绩有进步,我就会适当地给予奖励。”胡女士告诉记者,如果家长要实行奖惩措施,那么制定考核目标时就得慎重考虑,“既然要给孩子定目标奖励,那么目标就得是孩子在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否则就失去了意义,甚至还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但也有市民提出,这是否会让孩子认为成绩就是一切?“现在都倡导孩子全面发展,而以学习成绩来给予奖惩,这不就与全面发展背道而驰了吗?”市民董女士认为,既然要制定奖惩措施,标准就应该多元化一些,不该局限于学习成绩,“比如学会一项新技能、某些弱项得到了加强、主动承担家务活、给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这些都应该在奖励的范围内。”
二孩妈妈陈女士也有不一样的观点,“因为成绩而作出的奖励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可能比较适用,但二孩家庭操作起来就会有点困难。”她觉得,在二孩家庭中,家长更要考虑到孩子的心情,尽量“一碗水端平”,“就像视频中的两个孩子,妹妹吃汉堡,哥哥却只能在外面看着,这是否会对哥哥造成影响,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拒绝改错,不愿意进步?”她表示,每个孩子的学习天赋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每次都是其中一个孩子获得奖励,那另外一个孩子就会变得更加自卑。”
那么这种教育方式到底可不可行?小学老师苏女士认为,教育无定式,关系大于一切,“采用何种教育方式主要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她解释,以视频中的家庭为例,如果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良好,根据之前双方的约定,那么让哥哥在外面站一会儿反思并无不妥,但如果这位家长只是纯粹的惩罚教育,那么对于哥哥来说,极易造成其反叛心理。
苏女士表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重视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成绩进步时,共同分享喜悦;成绩退步时,则一起找寻原因,制定学习计划,争取下一次有进步。她同时强调,作为家长,一定不要把成绩分数以及排名作为孩子学习情况的唯一参考标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