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文化”不该被冠以奋斗之名

核心提示: 近日,拼多多一名23岁女员工在凌晨下班回家的路上突然晕倒后猝死,在互联网上引起强烈反响。

近日,拼多多一名23岁女员工凌晨下班后猝死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市民认为,“加班文化”并非是互联网企业所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之中——

“加班文化”不该被冠以奋斗之名

本报记者 马骏

近日,拼多多一名23岁女员工在凌晨下班回家的路上突然晕倒后猝死,在互联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女孩猝死的准确原因需要权威的医疗结论,但公众对过度加班的抵触和谴责已是互联网上的主流态度。

记者了解到,“加班文化”长期在互联网企业中盛行,但“加班文化”并非是互联网企业所独有。在各行各业中,一边是“加班文化”“年龄焦虑”等问题逼走不少人,另一边又因为丰厚薪酬吸引一批批进入者,这已经成为近年来不少企业“迎来送往”的常态。

刘芳(化名)是我市一家眼镜企业的基层员工。刚进入公司时,刘芳与很多同事抢着加班。“那会儿,每周都有双休日,但很多人为了赚钱,都争着加班。”刘芳说,当时,她和丈夫不仅要负担女儿的大学学费,每月还得还房贷,生活压力比较大。几年过去,女儿已经走出校园,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房贷也快还清了。然而,公司却比以前更忙了。“现在,公司加班成了常态。每周的双休变成了单休,遇上加班,甚至得连轴转。”刘芳觉得,现在没有多少生活上的压力,与加班赚钱相比,她更想要休息。

“90后”赵岩几年前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主要负责公司网络平台的运营。这几年,公司越发不景气,而赵岩的工作量却越来越大。“以前,我的工作都能在电脑上完成。现在,我还得和同事们一起去跑客户,谈合作。”工作量的增加让赵岩不得不经常加班。

让赵岩有些反感的是,在公司的工作微信群里,老板经常发一些“鸡汤文”,内容大多是企业文化、凝聚力之类的。这还不算完,有时,老板还会拍摄一些员工加班的照片发到微信群、朋友圈里,并附上为某某员工点赞之类的文字。在赵岩看来,这种“加班文化”让他感到窒息。“加班固然有额外的报酬,但长期加班也让我失去了和家人共处、与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赵岩说。

加班就是奋斗、加班就是敬业……这样的话语对于“打工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一些单位、企业,“加班文化”被推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拒绝加班就是自私、没有团队精神、不为集体着想。对于这种“加班文化”,一些人认为,为了一项事业或目标奋斗,加班也许难以避免。但把加班等同于奋斗,甚至把按时下班等同于懒惰,无疑是在偷换概念。在一些单位,加班成了形式主义,有人之所以加班,不是为了事业进步或能力提升,而是为了“演戏”给领导看。在一些企业,加班成了收入来源,有的员工研究“摸鱼加班”的窍门,把正常上班时间能做完的工作拖到下班,刻意降低工作效率,实乃本末倒置。凡此种种加班乱象,都与奋斗无关,反而是消解了奋斗的意义,甚至污名化了奋斗。因此,把过度加班等同于奋斗,不仅在道理上站不住脚,还会带来不少负面作用。某些职业因为工作性质,可能不得不面对更长的工作时间,但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崇过度加班,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业内人士认为,部分企业的盈利模式非常注重削减成本,也存在过度商业化情况,在追求最大产出效应的同时却忽视了人性化管理。从根本解决加班痼疾,一方面是要更注重对劳动者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要引导企业从削减人力成本的盈利模式转型到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盈利的更健康模式。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