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复工后人气爆棚的火锅店。 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高静 马骏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订单被取消,堂食被禁止,部分餐饮店走到了倒闭的边缘。面对困境,餐饮行业一些从业人员积极转变思维,想方设法寻求出路。
刘晓明:传菜员成了“科普老师”
来自江西瑞金的刘晓明是水中仙东雅国际酒店的一名传菜员。2020年的大年三十夜,忙完年夜饭的他没想到,第二天竟能睡个懒觉。
春节档是餐饮行业的“黄金期”,对于高档饭店而言,春节档的营业额大约占到了全年营业额的三成以上。“往年春节可忙了。”刘晓明说,“有时候,大家还在忙着收拾中午的筵席,晚上的客人就到了。”
刘晓明说,酒店餐饮部门有四五十位外地员工。疫情暴发后,大家都很着急,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当时,酒店负责人让我们不要担心,告诉我们不会停发工资,让我们安心住在酒店的员工宿舍里。”刘晓明说,“不仅如此,酒店还每天派专人给我们这些基层员工送餐,大家都很感动。”
面对疫情,酒店将重点放在了食品安全以及防疫知识的科普上,刘晓明每天都要“上课”。从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到如何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刘晓明学到了很多防疫知识。
刘晓明说,他在丹阳有不少老乡,大家彼此之间都加了微信。每天,刘晓明都会将他从酒店学到的防疫知识发到微信朋友圈,老乡们都纷纷进行转发。“有时候,大家也会通过微信视频进行群聊,在排遣寂寞的同时,我会给大家上‘防疫课’,教大家如何保护好自己。”刘晓明说。
复工后,酒店的生意慢慢恢复了。人气有了,酒店坚持内部防疫工作,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进行厨房改造、推出公筷公勺。“经过疫情,酒店自上而下都深知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毕竟,让顾客吃得放心是最重要的事。”刘晓明说。
符小红:一店之主当起“外卖员”
符小红是“李家大院”饭店的老板。就连她自己也未曾想到,春节期间,她竟成了走街串巷、送菜上门的“外卖员”。
2020年春节前,“李家大院”的餐饮订单超过一千份。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排得满满当当。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99%的订单化为泡影。“当时,各家饭店都囤积了大量食材。疫情发生以来,各行各业受损严重,餐饮行业首当其冲,几乎所有同行都通过卖菜来止损,不是卖原材料就是卖半成品。”符小红选择了“送菜上门”,将食材制成成品后再送上门。“我当时的考虑是,既然疫情来了,就更得重视食品安全。与半成品相比,我觉得熟食更安全。”事实证明,符小红的这一决定无意间为之后的“自救”打下了基础。
外卖兴起已经有些年头了,但符小红的饭店此前却没有这项服务。在坚持做平价菜的她看来,饭店坚持薄利多销,生意挺好,没有拓展外卖业务的必要,也没有精力。不过,疫情期间,外卖却成了“救命稻草”。靠着送外卖,饭店里六七成的食材得以被制成菜品后售出。“疫情期间,由于我们送出去的外卖都是熟食,吸引了不少新顾客。他们在疫情趋稳后都来到店里堂食,这算是意外之喜吧。”符小红说,“实际上,由于疫情期间我们坚持做熟食外卖,店里的顾客群大量增加。整个一年下来,营业额竟然超过了去年,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符小红认为,疫情是一场考验,有些人没能坚持住,有些人则觅得出路,成功突围。区别在于,你是选择怨天尤人还是顺势而变。
张圣杰:与员工共渡难关
“员工就是我们的家人,是店铺的根本。”面对疫情,德庄火锅店总经理张圣杰最先想到的是员工安置问题。
疫情期间,一件小事让张圣杰印象深刻,“当时店里来了一位两天没吃饭的年轻人。因为疫情,他所在的单位停发工资,没有积蓄的他只能饿着肚子。后来,我们留他在店里做了兼职。”这件事更让张圣杰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店铺是员工的依靠。
张圣杰的火锅店里,很多员工都是外地人,为了春节期间营业,他们都留在了丹阳,“店员中不少都是年轻人,他们没有储蓄的习惯,因为疫情回不了老家,一旦没有了工资的支撑,吃饭都会成问题。”经过综合考量,张圣杰决定,即便歇业,工资也照发。
面对张圣杰的善意,不善言辞的外地员工们将感激化为行动。复工后,餐饮行业逐渐恢复元气,人气最高的便是火锅店。“复工后的两个月,店里生意特别好。每一位员工都干劲十足,他们定时消毒,热情引导顾客隔座就餐,共同为这个‘家’努力着。”张圣杰说,“店铺把员工视为家人,员工自然会视店铺为家。”提到2021年,张圣杰表示,将会一如既往坚持“家人文化”,毕竟,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