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 有一种执着叫“坚守”

核心提示: 2020年,对于丹阳人来说,年度关键词中必然有“建设”。

 

图为云阳大桥建设工程工地上的建设者。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2020年,对于丹阳人来说,年度关键词中必然有“建设”。云阳大桥、华南桥、华阳桥……在一个又一个民生工程的背后,是众多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建设者。

陈阳:“85后”工地“大管家”

33岁的陈阳是云阳大桥建设工程的生产副经理。现场指挥、协调、检查……可以说,他是工地上的“大管家”。在旁人看来,这位“负责人”多少有些年轻,但陈阳并不这么认为。陈阳说,在云阳大桥建设工程中,一线建设者不过七八十人,最多的时候也就一百多人。在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建设者年轻化的趋势也越发明显。在这些建设者中,年轻人不算少数,其中一些甚至是刚20多岁的“95后”。

在工地上奋战的,大多数都是外地人。“年初疫情形势严峻的时候,是老桥拆除阶段。因此,疫情带来的影响比较小。之后,外地工人陆续来了。到了工地,进了宿舍,相当于是隔离了。”陈阳说,“身在工地,我们并非只是埋头于工程建设中,同样关注着外界有关疫情的新闻。那些奋战在‘疫线’的医护工作者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大家都有一股子劲,想要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做出贡献。”

近两个月来,陈阳没有休息过一天。“丹阳人都盼着新建的云阳大桥能早日通车。为此,我们也是加班加点在努力加快工程进度。”陈阳深知市民们的不便,现在云阳大桥建设工程分为东西两片工地,他每天都得两头跑。“目前,云阳大桥建设工程已经进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我们有信心能在2022年春节前让新建的云阳大桥开放通车。”陈阳说。

高严:为儿子攒“结婚钱”的起重工

今年9月底,高严作为一名起重工参与到了云阳大桥建设工程之中。对于他而言,工作的动力就是为了给儿子结婚攒钱。驾驶起重机,既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每天,高严的工作时长在10个小时左右,一天能挣300元。工地上,加班是常事,高严从无怨言,毕竟,这意味着更多的收入。

高严来自宿迁,一家三口都在外地打工。“我在丹阳,妻子在张家港,儿子在无锡。”多年来,一家团聚成了高严最盼望的事情。“每年只有春节前后那十多天时间,一家人才能聚在一起。今年受疫情影响,是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最长的一个春节假期了。”高严说。

今年国庆节适逢中秋节,高严在宿舍里通过微信视频和家人“云团聚”了一回,这让他感到很满足。“除了春节,其他节日对于我们来说意义不大。”高严说,放假时,工友们会在一起聚一聚,但很少去饭店吃饭,他们大多会选择买些酒菜,在工人宿舍里聚餐。这也是大家为数不多的“乐趣”所在。

新年将至,对高严来说,最期待的莫过于能早日看到儿子成家,“如果能生个大胖孙子就更好了。”高严拍了拍手套上的灰,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李洋:“说谎”的年轻架子工

云阳大桥建设工程工地上,除了江苏人,还有不少外省人,23岁的架子工李洋便是其中之一。当记者问他老家在什么地方时,李洋称他是重庆人。在工友的“质疑”下,李洋这才说老家在湖北恩施。为何说谎,记者没问,李洋也没有说。

实际上,李洋并非孤身一人在这里打工,他的父亲也是云阳大桥建设工程的一线工人。都说“上阵父子兵”,但李洋与父亲在工作中的交集很少。每天,父子二人往往是在工作结束后才能见到面。

虽然年龄不大,但李洋已经在外打工四五年了。今年疫情期间,李洋和家人只能待在老家。早已知道赚钱不易的李洋和家人一样十分着急。“在家里待着,没有工作就没有钱,就买不了东西。”李洋用最朴实的话语说着,满脸无奈。

对李洋来说,打工除了为挣钱,还有一份成就感。“这么大一座桥,想到也有我出的一份力,就觉得这份工作特别有意义。大桥建成后,想必丹阳这座小城一定会更美。”李洋说。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