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新思路:别让老人失去“存在感”

核心提示: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当下老年人无论走哪条路养老,老人的感情需求都不能缺位。

王珉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当下老年人无论走哪条路养老,老人的感情需求都不能缺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是需求,也是目标。子女尊老爱幼,似乎让老人休养生息,就是养着老人。其实不然,现在社会有一种新型养老思路,子女给老人找事做,帮老人找一些存在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有价值,更有意义。作为子女,时时处处善待老人,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不会累着他们,帮助他们感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更体现存在感,老人也会因此心情愉悦,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存在感”对于老人很重要

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有一集,讲述金正焕的妈妈对于家庭的存在感很重要。金正焕的妈妈有事离家数日,离开前严肃地给丈夫和两个儿子上了一堂“生存”教学课。但妈妈离开的两天时间,家里就一片狼藉。三个男人得知妈妈突然要提早回家,于是迅速将家里收拾完。当妈妈进家门时,见到家里一切恢复如初,脸上的表情却很复杂。小正焕疑惑,为何妈妈看到一切整洁却不开心。小伙伴东龙说:“因为妈妈不在家,而你们还过得很好。”

可见,刷“存在感”对老人有着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在每一次注视、每一个拥抱、每一回安慰中,老人能获取“被需要“的资本,这也是老人这个身份得天独厚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因此,子女要恭敬对待老人,让他们在家中有“存在感”。一名教授每天吃完饭都会给母亲安排洗碗的活儿,这并非不孝,而是特意安排。因为母亲即使老了,但在她眼里,儿子永远需要她的帮忙。

当然,这种方式并不代表习以为常的“啃老”,而是别把老人当成没有自理能力的人包办一切。在孝敬老人时,不但满足物质需求,心理需求也要了解。

家务事让老人做主

一直以来,尊老都是中国传统美德,保护、孝敬、让座、享福、不让老人做家务,这些初心都是好的,但容易矫枉过正。很多人认为公共场合要给老人让座,但也应该咨询老人意见。部分老人上公交车需要的并非让座,而是尊重。他们感觉自己强壮,可以站着,不必被区别对待。而过度保护的养老方式,可能会加速老人的衰老,也会羞辱老人。绝大多数老人生活能够自理,他们欠缺的是和年龄对抗的自由。尤其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以及失偶、失独、失能老人,孤独感会让他们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伤及身体健康。

因此,当老人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向子女讨教时,年轻人不要不耐烦。比如,家中大小事情,子女请老人一起坐下来商量决定,经常带老人旅游,给老人买点小礼物等等。只要时时处处想老人所想,让老人常露面做主,他们就会无形中感到自身的存在价值。老人有自由意愿,有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才能获得在家庭乃至社会中的存在感。

老人不给自己设限,保持生活的精彩

90岁的袁隆平,84岁的钟南山,即使到了养老的年龄,依然在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奋斗。其实人真正老去,不是因为年纪大了,而是心态变老。因此,老人不要用年龄定义自身,认为自己人老就做不了事,要相信自己可以。老人无论活到什么年纪,都要保持自己的热爱,不给自己设限,才能活得精彩。

养老专家提醒老年朋友,首先,不要活成子女的附属品。凡事不必围着子女转,不仅活得不舒心,还可能惹子女嫌弃。为子女操劳一辈子,老人也该拥有自己的人生;其次,老人晚年要想幸福,离不开明事理的头脑。老人身体力行,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才是晚年幸福的保证。老人可以和志趣相投的老友们一起,开启抱团养老的同居生活,旅行养老环游世界……都能让晚年生活更精彩。

有些老人喜欢新潮事物,可以多向子女请教。老人要有挑战不服老的精神,不束缚自己的手脚,多活动筋骨,生命在于运动。老人在有生之年,可以学习游泳、钢琴、书画、唱歌等,各方面活动多参加,让余生过得更有意义。

生而为人,我们需要太多的借口活下去。这一份“被需要”,是老人可以更有勇气活下去的存在感。纪德在《人间食粮》里说:“存在感,对父母来说是一种使命。”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时光易逝,爱经不起拖延。所以每个人都要反求诸己,请老人坐上座,让身边的老人,让未来的自己,都有一份属于老人的存在感,从而安享晚年。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