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让济德村的小康路越铺越宽

核心提示: 在丹北镇济德村,村民李荷英行走在庙港河边的步行道风光带,这位河边老住户感叹家门口的环境之变:“碧水微波,像是住在公园里。‘’

本报记者 束旦平

在丹北镇济德村,村民李荷英行走在庙港河边的步行道风光带,这位河边老住户感叹家门口的环境之变:“碧水微波,像是住在公园里。”在瓜州瓜蔬家庭农场里,张春华这位新村民看着大棚里挂满的瓜蔬,满脸欣喜:“这里就是我的家。”在创业园里,“老济德”王开夸赞园区新貌:“创业园又有了新模样!”

碧波荡漾的优美环境、花红果绿的农业发展、工业产业的不断壮大……这一切变化都透着济德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描绘出济德村16个自然村、3700多名村民走向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

居住有美景:像是住在公园里

鸢尾随风摇曳,沿河亭台错落有致,林木蓊郁,清波荡漾……行走在庙港河边的步行道风光带,经常来此散步的李荷英感叹“变化实在大”。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一片狼藉。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文明创建工作以来,丹北镇决定利用河道整治之机,把河道风光带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项目进行打造,突出亲水、生态、休闲的主题,投资两百多万元建设了这条步行道风光带。”济德村党委书记王庭开说。

“其实在建设之初,一些人对投资建设步行道风光带不够理解,但当看到风光带是利用现有河道资源修建,既没有损毁河岸原有水杉树木,也没有占用土地广栽绿化苗木,大家无不齐声叫好。”王庭开告诉记者,现在每到早晨或傍晚,周边村庄的男女老少都来这条步行道风光带散步休闲,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不仅是庙港河,近年来,随着村民的“钱袋子”鼓了、村集体经济增收了,村两委便着手提升村庄环境,先后整治黑臭河3条,新铺设庄台路道10多公里,新栽植树木1000余株,新建农民健身广场4处,村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农业有特色:这里是我的家

每天,张春华都要到自己的瓜蔬地里去查看,组织人手采摘。20多亩的“蔬菜基地”物产丰富,瓜蔬品种有二十多种,每次都销售一空。

今年四十多岁的张春华是安徽芜湖人,2016年来到济德村投资建立果蔬基地,目前已成为镇江地区甜瓜种植品种最全的大型特色果蔬基地。“刚来到这里时,村委会就帮助我建大棚,联系农业专家帮我解决种植难题,还给我拓宽了销售渠道。这里就是我的家。”张春华对眼下的生活很满意。

多年来,济德村积极引导,不断调整农业结构。一方面,探索稻田养殖模式,并且逐步推广;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优新品种,培育新优势。如今,设施农业、无公害蔬菜、有机大米种植等多个产业特色板块,正引领农户踏上增收致富之路。

产业有活力:创业园又有了新模样

昨日下午,村民王开像往常一样走进创业园。只见各家企业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原先破损的道路,如今正在一一修复,王开感慨道:“创业园又有了新模样!”

2000年,丹阳—界牌公路贯穿济德村,村里的区位优势一下凸显,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目前入驻园区企业不但有呈飞公司等一批规模企业,更有200多家小企业,创业园拓展到现在占地已近1000亩。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村民们的生活随之改变。原先的济德村是一个经济薄弱村,创业园办起来后,失地农民进入企业上班,由村民变为工人。此外,创业园让更多的村民找到了赚钱的路子:有的办起了餐馆,有的买了货车给园区运材料,还有的依靠园区干起了修理厂等服务业……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乱排乱放,乱丢乱扔杂物,弄得创业园渐成破旧杂乱的工业区。“废弃物随意丢放,门口杂草丛生,道路破损。”说起那时的创业园,王开直摇头。

这几年,村党委不断强化企业环保和安全生产意识。一方面提高村干部的专业化程度,另一方面组织企业去优秀企业参观学习。7年来,未出现一起安全生产死亡事故。“企业环保意识在提高,村民的保护环境意识也在逐年提升。”王庭开说道。

“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江苏省水美乡村”……如今,全面小康的美丽画卷正在济德村徐徐展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谋划富民增收新思路,塑造乡风文明新形象,抓好民生实事工程新落实,切实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让村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王庭开表示。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